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04|回复: 0

常青藤的第一课:啼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8 2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0cvp5.html
我对小女一个最愉快的记忆,就是她一岁多的时候。那时她一想要妈妈抱就开始哭。等妈妈一出现,她马上焦急地叫:“妈妈抱你!妈妈抱你!”当然,她的意思是“妈妈抱我!”只是她每一哭,她妈妈就立即赶到她身边,嘴里不停地说:“噢,宝宝,妈妈抱你,妈妈抱你。”女儿就这么照本宣科,连宾语也不换地学着说。



这一细节,反映了我们对婴儿的态度:只要她一哭,我们就设法抱起她来,把她哄好。对此,许多有经验的“过来人”都警告:孩子小小年纪很机灵,懂得如何操纵大人。如果她一哭你就抱,那么她动不动就会哭、就要抱,弄得你身心交瘁、过不上一天安生日子。要从小训练孩子独立性,有时候哭了就让她自己呆着。一次,我们去一位日本教师家做客。他们正好刚生了孩子。主宾在客厅里聊天,婴儿在卧室里哭。我们马上问主人是不是要照顾一下孩子了。但是,那对夫妇一摆手,说没关系,一会儿就好。果然,孩子哭了几声就没动静了。



我们夫妻有孩子时都还在读博士,学业压力很大,身边又无老人帮忙,时时都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对这套经验应该说是最需要的。可是,我们却自觉地拒绝了这套经验。拒绝这套经验,当然大部分是出于天性。比如,我妻子是个极有献身精神的母亲,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牺牲一切。孩子一哭,她就于心不忍,马上就要抱。她根本不可能不动声色地在一旁和客人聊天。我则最爱听孩子哭。孩子一哭,我就觉得她可爱得不行,常要抱起来逗逗她。另外,我是三十八岁时才得小女。自己对岁月的沧桑也许比年轻父母感受得深些。每一抱起啼哭的女儿,首先感到的不是累,更不是烦,而是意识到现在抱一天就少一天。过不了多久,孩子就长得比我要高,而且要远走高飞,我这里就“空巢”了。如今孩子对自己这么依赖,自当好好珍惜。所以有些朋友说:我们把孩子惯坏了。



其实正好相反,孩子没有被惯坏。一、两岁的孩子当然要哭。不过,她属于笑得多、哭得少的孩子,脾气很好,心情很愉快,也很听话。我们“一哭就抱”的原则,违法了普遍接受的经验,却并非毫无道理。甚至我可以说,“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小女头三年的经历比较奇特。她在纽黑文出生,在家里听了两个月的中文,马上就随父母去日本。从两个月到十四个月期间,都在日本上全天的幼儿园(先后换了两个),是日中双语。十四个月时回到美国,在家里是中文环境,也找过中国人看。再过两个月,就进了美国的幼儿园,主要语言又成了英语。这么幼小的生命,在三种语言文化中不停地穿梭、不停地换幼儿园,在适应新环境和沟通上面临的挑战一定不小。我还记得离开日本那天,我们因为坐车下错了站,到成田机场时已经晚了。我们所乘的全日空,所有旅客已经登机,喇叭里在不停地呼唤我们的名字。等我们验票后,已经过了起飞时间五分钟,而且除了婴儿车上的孩子外,两个大人大包小包拎了满手,真有些逃难的感觉。全日空的一个职工,一把接过我手里的几个包,另一位则从我妻子手上接过婴儿车,推起来就往前跑。我们一时不知所措,只有拎着剩下的包跟着人家后面跑。这时,我们这位“一哭就抱”的宝贝女儿,从被陌生人推走的婴儿车中回过头来,默默地、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我们两人也都紧紧盯着她的眼睛、向她示意,并加快步伐,保证和她的距离。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镜头。我无法想象,这一戏剧性的场面对才十四个月的女儿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她目光中对父母那种信赖、依恋,让我事后想起来也热泪盈眶。不过这里的关键是,她在这样的状态下,居然一声不响,好象完全理解父母的困境,显示了她心理承受和应付变化的能力。



许多孩子经历过这些,不仅心理有巨大焦虑、变得暴躁不安,甚至还会发生语言混乱。有些研究则说,在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虽然日后掌握多种语言很快,不过开始学说话的过程可能比一般的单语孩子慢一些。但是,小女在不停变幻的环境中,与人沟通时都信心很足、情绪评定。她还很善于表达,特别是语言能力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她七个月的时候,就掌握了许多日文词汇,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后来从日本回美国改成中文环境两个月,十五、六个月时又进入英语环境,马上英语就说得比幼儿园中一位大她两个月的女孩还好。这也许是先天的。因为她妈妈也是七个月时开始说话,日后上了复旦外文系日语专业,再到耶鲁东亚系读博士,英日文学得都相当快。不过,小女在婴儿期经历的文化和语言挑战则大得多。她不停地换幼儿园、换语言,居然没有显示出任何沟通障碍和不适应,实在是个小奇迹。也许,这和她从小就对与父母的沟通有信心有关。比如她一哭,妈妈就喊着“妈妈抱你”赶过来,她马上获得极大的感情满足和心理稳定,当然更喜欢重复这句话,很快也就学会了。用不了多久,就知道换个宾语,把“你”改成“我”,一个准确的句子就把握了。她上的第一个日本幼儿园条件不太好,老师人手不够。一位老师在她的日志上写道:“她看着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就躺在自己的床上不作声。一旦她看见老师放下别的孩子、空出手来,她哇地一下就哭起来。老师赶紧就得抱她。”这是她四个月时的行为。十四个月时在机场那一幕,她好象是一下子被陌生人从父母手中抢走,但她竟“决定”不哭!看来,孩子从很小就会审时度势、自觉地使用自己的沟通工具。



我上述的“常青藤原则”,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父母直接的经验。老实说,我们夫妻之间对此一开始也有许多不同。妻子是属于绝对的“一哭就抱”派,我则认为晚上哭至少不应该抱。俩人为此还争执过不少。因为啼哭是婴儿唯一的语言,可以表示她饿了,也可以表示温度不合适,或者是不舒服、要换尿布,也可能是感情需要,当然还有些情况就是习惯性地哭泣,很难解读。即使父母本身,判断也不一致。但事后冷静地看,大多数情况还是当妈妈的立场对,母亲的本能最靠得住。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来刺激也不足。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沟通者、倾听者,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让孩子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16:34 , Processed in 0.0214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