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46|回复: 0

说话的权利和说话的效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6 13: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a358f0100ei2q.html
那天闲聊,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说,从一个人读书的方式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心态,比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他的性格很散淡,不拘于一物,而北宋的赵普一辈子只研究半部《论语》,则说明这个人性格很直。
我回了一句:“那诸葛亮呢?”
朋友不说话了。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曾跟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后三人读书追求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按照这位朋友的理论,诸葛亮至少也应该是心胸宽广,拿得起放得下。可事实上,诸葛亮一向都是事必躬亲,对谁都不放心,唯恐手下的将领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图,还拼着老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结果弄得国库空虚,内外交困。这简直跟“拿得起放得下”一点边儿都挨不上。
不过朋友说的赵普倒是很靠谱,这位死抱着半部《论语》啃了一辈子的北宋宰相,确实有点偏执狂的味道。
有一次,老赵发现了一个人才,就连夜写了一份奏折,第二天上朝向宋太祖推荐。
太祖接过奏折,细细看了一遍,批示道:“赵爱卿选拔人才的眼光比以前精进了不少,不过还有待提高,望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另:注意错别字。”
老赵回到家,翻出最新版的字典,连夜把错别字都改了一遍,第二天又把奏折呈给了太祖。
太祖接过奏折,扫了一眼,心想,这不是昨天那份奏折吗?我已经给他退回去了,怎么老赵又送上来了?太祖一寻思,明白了,老赵从小没念过多少书,自己又批示得有点含蓄,敢情这老赵还以为是在夸他呢,得,跟直性子人交流就应该直来直去。想到这儿,太祖抓起大笔,在奏折上批示道:“爱卿的建议朕不同意。另:字迹太潦草。”
老赵回到家,又翻出柳公权的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折腾了一个晚上,把奏折重新抄了一遍,第二天上朝又呈给了太祖。
太祖接过奏折,眼前一亮,不禁被通篇的柳体吸引住了,但看着看着就不对劲儿了,这不还是前天那份奏折吗?这老赵分明就是在故意拿朕开玩笑啊!太祖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不禁大怒,一把将奏折撕得粉碎,扔在地上,怒道:“赵普你好大胆子!竟敢拿同一份奏折三番五次地来消遣朕!”
只见赵普不慌不忙,一片一片捡起地上撕碎的奏折,回到家用胶水粘起来,过了几天又给太祖呈上了。
现在我们先来做个调查:如果你碰上这种人,你会怎么办?有三个选项:A.揍他个遍地开花,让他知难而退;B.送他去精神病院;C.赶紧逃跑,咱惹不起还躲得起。
应该说,这三个选项都不错,至少比至尊宝对付唐三藏的那一套更有可行性。不过对宋太祖来说,选择的余地就没那么大了。太祖曾立下祖训:“有宋一朝不杀大臣。”而且太祖有志于构建清平社会,大力号召大家献计献策,至少不能比前朝那位唐太宗差,所以A就被淘汰掉了。鉴于世界上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九百多年后才正式出现,太祖显然也没这个超前意识去选B,那么就只剩下C了。于是,太祖转身就回到了后宫。
赵普一看,怎么皇上今天这么奇怪,还没下班就先跑了,这可是早退啊,不行,我得跟着去看看。于是,赵普屁颠屁颠地跟着太祖来到了后宫门口。
太祖回到后宫,一口气儿还没喘完,突然一回头见赵普正站在门口,双手捧着奏折,高高地举在头顶上。太祖终于忍不住了,叫道:“赵普你还来劲了!那个人我就是不用,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仍然举着奏折,道:“选拔人才是国家的事,应该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陛下怎么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做出判断呢?”
太祖实在没办法,不能让这么个老汉总站在后宫门口,无奈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
看完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感叹,这老赵也真够执著的,半部《论语》啃一辈子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干得出来。
不过在佩服老赵的执著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应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的权利和说话的效果。
法国大哲学家伏尔泰曾留下一句名言:“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专制时代,话语权被一些人死死地攥着,他们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别人胆敢说半个“不”字,轻的赏你两个大嘴巴,重的就直接割掉你的舌头,再不行就把你的脑袋也割下来,看你还敢不敢乱说话。所以,当伏尔泰这句话一问世,立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在专制的时代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这也是它能够迅速流传开来的原因。
不过这句话毕竟是专制时代的产物,要是任何时候都把它当成宝贝,那就未免有点悲哀了。
还拿赵普这件事来说,宋太祖立下祖训“有宋一朝不杀大臣”,这无疑是在告诉大家:有什么话尽管说,就算说错了也不用担心,至少你的小命我先给你保下了。不过还有个细节宋太祖没有说出来,就是你们有提意见的权利,但采不采纳的权利在我。这就有一个问题,要是我提了很多意见,可您全当耳旁风,那我说了还有什么用?我的这个权利还有什么意义?
显然,赵普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你既然给了我这个权利,那我就要把它变成真正的权利,我的话不光要说出来,还要达到效果。所以,老赵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再不行就追到你家门口,非要让你同意我说的话不可!虽然有些极端,但效果显著。可以相信,宋太祖以后再碰上这种事,一定会好好掂量掂量奏折上到底说的是什么话,而不是一目十行地看完就算。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因言获罪的例子不少,但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有一天,郑国的大夫然明来向子产告密,说有很多人聚集在乡校,议论朝政,抨击官员,连大人您都被骂得一无是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大人赶紧去把乡校封起来吧,要是让老百姓天天在那儿议论,迟早会出大乱子。
子产微微一笑,说:“这正是我想要的。”
然明一愣,心想:大人是不是吃错药了?别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竟然还笑得出来。
子产看着一脸茫然的然明,说:“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让他们去乡校把他们的不满都说出来,不好过让他们憋在肚子里吗?就像治理洪水一样,你老想着堵住它们,迟早它们会加倍地报复你,所以一定要给它们一个出口,把它们慢慢地放出去。这所乡校就是个出口,老百姓把心里的不满在这儿都发泄出来了,自然就不会再闹事了。”
可以说,这位子产兄真正做到了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要是早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肯定会来中国取取经。不过咱这位子产兄比伏尔泰更高明,我不仅要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要从善如流,积极采纳你提出的建议。当时子产每天都派手下去乡校卧底,记下老百姓有什么不满,然后一一解决,结果没多长时间,就没人再去乡校发牢骚了。
今天的网络就相当于春秋时的乡校,可惜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子产的故事了。伏尔泰那句很有诗意的名言一出,各路人马纷纷以“伏氏门徒”自居,扯着“民主”的大旗,一副“心胸宽广”的高姿态—你们尽管说吧,虽然在我这里没什么用,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比如,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事件,虽然网络上反对的声音铺天盖地,但一句“允许有争论,但一定要建”,就把所有的声音全都压下去了,堪称“伏氏门徒”最经典的语录。
“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听起来多么民主,多么动听,可要是只有说话的权利,却达不到说话的效果,那这样的权利又有什么用?
一千年前,赵宰相用一种偏执狂的方式赢得了说话的效果,一千年后的我们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8 18:49 , Processed in 0.0681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