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61|回复: 4

即然大家这么关心法律,来看看这个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7 1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对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如何看?


http://www.blogchina.com/idea/beidagdh_040716/
 楼主| 发表于 2004-7-17 11: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这两篇文章:

对《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北大精神的蜕变》的揭穿和反驳意见!
作者:造雨人    2004年7月12日   
作为一个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感受:

1、作者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在北大遴选博士的时候是要减分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反正据我的观察,本科能否在北大读书,对这个人基本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话题太大,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北大本科素质最好、研究生其次,博士再次,这是大家都已经认可的了。

2、复试的重要性,就是在分数以外看人本身。我认为作者同样投机取巧,而且手段很笨拙,不录取此君,也不算过分。凡是读过朱苏力书、或上过他课的人都知道,费老的《江村经济》是朱苏力最推崇的著作(我94年听朱苏力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时候,他刚刚回国任教,就多次在课上提到此书。),此后(2003年)一个年轻的社会学者写了一本《新乡村经济》,朱苏力还破例为之做序。如果说另外一个学生说喜欢《超越法律》有拍马屁的嫌疑的话,则此君的马屁味道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搞笑的是,居然和苏力谈什么此书文笔清新。拜托,你在考法律博士,不是文学博士!

3、说回考试成绩,此君的英语成绩实在太差,才50分出头,做学者前途不看好。要知道,北大本科的同学很多英语成绩都很牛的,我有一个北大本科同学考博士的时候专业课将近80分,英语80多分。做学问要有英文底子,学完北大博士再出国深造,同样要靠英文底子。光有专业成绩很高不够,还要有很好的英文成绩。

4、同意楼上若干仁兄的高见,人家周老师问的是个数字问题,你非要东拉西扯。没数过不丢脸,丢脸的是此君故意顾左右而言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人,做人不老实,怎么期望大家选中你呢?

北大精神的蜕变?首先,我从来不认为北大有什么精神,北大也是一普通大学,北大的学生中有很多烂仔,我混在里面好几年,在见到烂仔的同时也见到了很多第一流的人物,仅此而已,不要老拿北大的名头博取不知情者的同情,发牢骚。其次,蜕变?你想象中的“北大精神”从来不曾存在过(仔细读读讲解放前的北大、清华的故事吧,裙带关系、系主任个人说了算故事同样一大把),何来“蜕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7 11: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北大精神的蜕变>的揭穿和反驳意见!》的揭穿和反驳意见!
作者:Anonymous    2004年7月13日   
我不是“一个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感受”:

1、凭什么甘德怀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在北大遴选博士的时候是要减分的”?就因为本科不是法律、研究生是法律但不是在北大念的?!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被誉为“世界第一女CEO”的卡莉·费奥瑞纳在斯坦福大学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后念了一个学期的法学院,因不喜欢就退学了(难道也因遴选问题?),参加了一个商业中介公司,做秘书;之后到了意大利教英语,专门教意大利商人英语;最后决定申请上商学院。怎么着也没跟计算机挨边呀?却做了IT界数一数二的大公司的掌门人。按“北大遴选博士的逻辑”,卡莉·费奥瑞纳起码也得在“惠普附小”、“惠普附中”念过书,最好从本科到博士念的都是计算机,跟盖茨一样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不行!盖茨也不行!按“北大遴选博士的逻辑”,盖茨顶多能做微软的总工,因他没有MBA的学历背景不能做CEO!这“北大遴选博士的逻辑”科学么?!“...美国的法律教育是大学本科后的专业教育,因此法学院不参加大学(College)本科生的入学招生考试,而是单独的全国法学院入学联考即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LSAT是由私人公司管理经营的,测试的内容主要是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院招生只面向已经大学毕业取得一个本科学位的人士(当然是非法律本科的学位,因为美国大学没有我们所说的法律本科),当然在应试者中已经取得其他专业的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者也大有人在。...”(引自《对美国法律教育之观感》,http://www.laws4u.net/showart.asp?art_id=48&cat_id=6)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法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均不能弱的学科,涉世未深,对人性、人生、人世体察不足俗话说就是太“嫩”!怎么能做好法律?君不见国外法官大都是皓首老者(当然在中国他们是要早早退休地),威严而睿智,都是“老狐狸精”了,罪犯要蒙了他们,有点难。甘德怀学了工科又学文,硕士念的法律,且有法院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法律教学经验,知行合一,怎么看也比回答"企业制度在企业范围内有效,国家法律在国家范围内普遍有效。"的何远琼强啊。

凭什么“本科能否在北大读书,对这个人基本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话题确实太大,您老还是赶紧“单独写一篇文章”给我们大家看看吧)。在中国整体教育体制一团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水平均不敢恭维的情况下,北大本科何以成为“素质孤岛”一枝独秀?“家富三代始知吃饭穿衣”,北大本科可只有四年啊!确为神奇。

凭什么既然“北大本科素质最好”就“研究生其次,博士再次”了? 按“北大遴选博士的逻辑”及甘德怀文所述对“纯种北大学子”的明显照顾(当然也包括北大校方对朱苏力教授、周旺生教授、强世功先生的爱护)现象来看,北大研究生的主体应来自素质最好的“北大本科”(非烂仔),素质怎么能“其次”呢?!博士的主体也就当然不会脱离北大研究生的主体(更不是烂仔),素质怎么能“再次”呢?!

2、凭什么“朱苏力最推崇费老的《江村经济》”甘德怀就不能提《江村经济》了?要是甘德怀考费老的博士生,就得压根不承认有《江村经济》这本书以示清白?要是考曹雪芹的文学博士,是否也要说从来没看过《红楼梦》?考博是人生大事,从小到大的考试哪位人君敢说没有投机取巧过?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不为大过。如您老所言“手段很笨拙”,笨拙到复试时间还要从网上“惊险”地知道,以至险些错过。自然没有您老北大同学艾佳慧知道的清楚,毕竟是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甘德怀一辈子见朱苏力教授的时间恐怕都没有艾佳慧一天见得多!
凭什么说甘德怀“居然和苏力谈什么此书文笔清新”?您老看甘德怀的原文时,是不是厨房水开了急于“灌水”啊?甘德怀的原文是这样地:“...初读这本书时扑面而来给我清新的感觉,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其流畅平朴的文字以及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和体验。这也是目前学界比较缺乏的。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经验。...”显而易见,“文笔清新”并不是甘德怀所要表述的重点。并且,甘德怀写此文恰恰实践了对其“自己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和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却并不是“目前学界比较缺乏的”。

3、凭什么只说“此君的英语成绩实在太差”?您老北大同学艾佳慧英语46就不差了?

4、凭什么都说到“做人不老实”了?不就是“笨拙地东拉西扯”吗?还扯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人”的性质上了,有那么严重吗?帽子也太大了吧!起码甘德怀还敢公示,北大未必敢把“北大考生只要考个8分10分的”公示吧?“窃国者王,盗钩者寇”,“投机取巧”没有达到“窃国者”的水平是其失利的重要原因。


北大精神不是蜕变而是湮灭了。解放前的北大、清华,学校及教授都是很有风骨的。担当职务、担当教授的都是很有公誉的,真才实货。劝您老还是多看一些老先生们回忆老北大的文章吧。当时“系主任说了算”怎么着也比甘德怀文中所述推拉扯皮、敷衍了事强吧?“拿北大的名头博取不知情者的同情,发牢骚”毕竟是少数,拿北大的名头博取不知情者的其他倒是经常,试举一例:日前碰到一位北大老兄,问其是做什么的?获言“我是北大的”,既而保持贵族式的缄默,言外之意是:我是北大的就意味着......。怎一个“傻”字了得!

日前看到本站的两篇文章:《看看你能不能成为盖茨?——微软面试100题》(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6339.html)、《世界500强面试题:美国有多少加油站?》(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3962.html),问题的头几个就是:“1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2美国有多少辆车?(一个常见的类似问题是:美国有多少家加油站?)3美国有多少个下水道井盖?......”当时总是不解周旺生教授为什么问甘德怀:"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 到此我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甘德怀弄来弄去不是在考博而是在应聘!北大也不是大学而是一家公司!估计甘德怀也回答不出“美国有多少个下水道井盖”这类问题,“笨拙地东拉西扯”,进不了世界500强,自然也进不了北大这家公司。
可北大只是一家小公司,它干吗用人家世界500强的面试题?

还有,甘德怀不就是没有考上北大吗?您老有什么可揭穿的,难道揭穿他理应考上北大?当然,您也没什么好揭穿的!


大家有兴趣的话请阅以下两文:
《对政治权力崇拜与屈从:中国科学界"溃疡"问题调查》(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6028.html)
《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以历史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374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7 11: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北大精神的蜕变
作者:Anonymous    2004年7月11日   
发信人: jiajiah (苹果派), 信区: Laws
标 题: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Sat Jul 10 05:27:59 2004), 本站(ytht.net)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

  一、本人情况

  我叫甘德怀,男,197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名为
南京工业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
位。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任江苏省淮阴市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2001年6月
从该法院调入河海大学。目前是河海大学法律系讲师。

  二、初试有关情况:

  2004年3月13日、14日参加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我报考的是法理学
专业法社会学方向,导师为朱苏力。报考该专业该方向的共有26人。整个法理学
专业共有67人报考。(除法社会学方向外还有三个方向即法学理论、科技法学、
立法学。)

  2004年4月6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初试成绩。4月8日我从网上获
悉成绩。各门课程分别为:英语,52;法理学,84;法社会学,63。

  研究生院确定复试资格线为:英语,50;业务课60。根据这个分数线,我均
通过。并且是法社会学方向惟一具有复试资格者。总分在法理学考生中列第一。

  三、复试过程

  当知道初试成绩以后,我很高兴,就悉心准备复试并等待复试通知。2004年
北京大学博士生招生简章上标明复试时间为四月上旬,但我迟迟等不到通知,于
是我就于4月15日直接打电话询问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对方告诉我复
试时间定在4月19日,当时我很诧异--为什么名单不在网上公布并通知?(事后
想想要不是及时打电话,很可能我连复试的机会都将丧失了,因为16日,即周五,
我有一天的课要上。)

  复试于4月19日上午在北大法学院小会议室进行。参加复试的共有6人,复试
组包括朱苏力、周旺生、强世功(他是在我回答完问题后才进来的,后来也参加
了评议。)三人;参加复试的另外两位考生分别是艾佳慧、何远琼(根据我的了
解,其中艾佳慧是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其成绩为英语46,法理学83,法社会学
60;何远琼去年考过周旺生的博士,在中国网通工作,由于她的学号我不能确定,
只知道她的法理学成绩没有达到60。)

  在复试刚开始时,朱苏力老师解释了艾佳慧与何远琼来参加复试的原因(虽
然她们没有达到研究生院划定的复试资格线,但因为是差额复试,"如果只有你
--指甘德怀--一个人复试的话,那么就不要复试了")。

  在老师提问之前每个考生都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以下是复试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及考生的回答:

  周旺生老师给我提的问题:1、"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
"

  我的回答:我努力来回答周老师的这个问题,法院越来越重视程序性法律的
援引(被打断,周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我在民事审判庭工作,主要以《民法
通则》为主。在法院判决里,地方高级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也是值得
重视的常常被援引的规范(并对此展开一些分析)。之后谈及宪法的援引,我近
期偶尔思考的一个问题,宪法究竟是法律规范还是思想原则?(过程中被周几次
打断)后面还谈到法律规范的不可精确性和法官解释法律、法官自由裁量之间的
平衡。

  (回答过程中,周几次指出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后来他说根据他的调查法
院援引的法律约有50部左右。或许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2、"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律群体是什么?要有哪些主要的法律?
"

  我的回答:原来我们信任政府,提出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因此有
政府主导型法制进程。我的观点是应该像梁漱冥先生那样搞乡村思想建设运动,
要把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周插话说"放"字还是说明要依赖政府)。我谈
到我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在老家农村经历的一件事(此事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有
概述)以及今年春节期间在老家听村民议论的村民自治的事情。

  需要的法律我谈到应该由原来的重视经济立法转向重视政治立法,也就是说
需要新闻自由法、政党法等。

  朱苏力老师提的问题:"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

  我的回答:我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我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
是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老家做的一项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后来费孝通先生去
英国攻读马林诺夫斯基的学位时把这些调查材料带到英国整理出来。初读这本书
时扑面而来给我清新的感觉,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其流畅平朴的文字以及对我
们自己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和体验。这也是目前学界比较缺乏的。我们应该注重自
身的经验。(朱苏力老师打断说应该从学术性的角度回答,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和我所读的其他书比较。不能只说好。朱苏力老师说:"我曾经是士兵,不能因
为我当过兵就说我喜欢关于士兵的诗歌、小说"。周旺生插问《江村经济》出版
于何年?我回答说具体时间不清楚,大概在20世纪30、40年代。)

  周旺生老师给艾佳慧提的问题:

  1、"法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是什么?"

  艾佳慧的回答中有:简单回顾从古希腊到近代法学依附政治学、哲学,"法
学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学科"。(周对艾说"作为职业选手不仅要读自己感兴趣的
书,也要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

  周有没有给艾提第二个问题,我不记得。

  朱苏力老师给艾佳慧提的问题与给我提的问题一样。

  艾佳慧的回答:"波斯纳的《超越法律》"(此书中译本译者为朱苏力老师)、
"波斯纳文字犀利,只对事不对人"(此话可以在朱苏力该书的译序中找到)

  周旺生老师给何远琼提的问题:1、企业制度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招投标是如何进行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原话如此)

  何远琼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企业制度在企业范围内有效,国家法律
在国家范围内普遍有效。"(当时我的感觉很奇怪:整个回答的思路怎么和教科
书差不多?)

  (何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周曾不要她回答第二个问题,但朱苏力老师说还
是回答一下。何后来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内容我记不得了。周旺生老师后来谈
起中关村的一个规定和1979年外资经营企业法的矛盾问题。)

  朱苏力老师没有给何远琼提问。

  整个复试约持续一个小时四十分左右(9点多到11点结束)。复试过程中朱
苏力老师接听电话两次。在我回答完毕后艾佳慧回答进行过程中进来一位男青年,
对他没有作任何介绍,后来我才知道他叫强世功。

  四、交涉过程

  4月20日上午,我到北大法学院查询复试成绩,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张老师
告诉我没有通过,我很谔然。立即到法学院院长办公室找朱苏力老师,和他进行
了沟通,请其再努力一下。朱老师表示很困难,告诉我"死了这条心"。在沟通中
我问如何看待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的反差,朱说初试成绩是看看文笔还可以就"
随便给的"。

  4月20日下午,经同事提醒,我打电话给朱苏力,提出了调剂要求。朱表示
主要是名额的问题,因为其他导师名额已满。我说找其他导师谈谈,朱表示没有
意见。

  4月20日晚,离开北京返回南京。

  4月22日,打电话给朱苏力。我表示对这个结果不能接受,永远不能接受!
朱说考试总有不公平的。在电话中,朱多次叹气,说早知如此,还不如让我复试
通过。我说联系过的另一位导师说名额不是问题。朱这时提出复试成绩的障碍。
我表示作为法学院院长,你处理此事应不会太难。朱答应找学校改复试成绩。

  4月27日上午,再打电话给朱苏力。朱说他已找过研究生院,复试成绩不能
改。然后我给北大纪委打电话,一位姓方的女士接了电话并做记录。我把情况概
括作了说明。方女士表示找研究生院和法学院调查此事。然后我再给北大校办打
电话,校办叫我找研究生院。

  4月27日下午,联系上北大研究生院招办主任,他告诉我找法学院负责研究
生工作的陈兴良副院长。我随即打电话找陈兴良老师,他不在办公室。没办法我
只好打电话给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张老师,张告诉我把材料直接寄给陈兴良老师
即可。于是我用特快专递寄了封信给陈兴良老师。(信中提了四个问题:)

  5月11日上午,几次打电话给陈兴良老师,陈老师都不在办公室。(此前通
过私人关系间接找到陈兴良,陈叫我有事打电话到办公室。)再次打电话到北京
大学纪委,纪委方女士表示事情已在处理,过几天再联系。又打电话找研究生院
招办主任,我向他说明联系不上陈兴良老师,而且我表示陈兴良是副院长,朱苏
力是院长,陈处理此事有难度。招办主任叫我将材料发传真给研究生院生老师
(实际就是他本人,当时我不知道),由研究生院找陈兴良老师来处理此事。另
外,他表示如果有事情可以找研究生院魏老师。

  5月11日下午,我把寄给陈兴良老师的信传真给研究生院生老师。

  5月13日,又多次打电话到法学院找陈兴良老师,陈不在。我把情况给法学
院工作人员作了说明,她给了我陈老师的手机号码。

  5月15日,多次打电话给陈兴良老师未果。

  5月16日,早上试着打电话给陈兴良老师,陈老师接了。他强调录取工作已
经结束,博士生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导师想招谁就招谁。还说我考前应该和朱苏力
老师联系一下。朱苏力老师不招我的原因可能是我本科阶段的专业背景。我提出
对我的信是否应该给我书面的答复,陈说无法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给我
书面回答。

  5月17日,上午再给朱苏力老师打电话。其中我问复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他说:"至少要让我满意吧",他还说只要我复试稍微好一点点,就录取我了。下午
纪委方女士要求我提供书面材料,以便查有线索。

  5月24日 再和北大研究生院联系,研究生院魏老师告诉我已经收到传真并
转给了法学院。魏说已要求法学院给我一个解释。后联系纪委方女士,她说最好
还是给她文字材料。我答应了。

  5月26日,因为学校网络问题,无法发邮件给北京大学纪委。我就到处找传
真机,直到今天上午才把传真发出去。传真内容有"几点质疑"和"复试的问题和回
答"。传真过去之后,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能把材料给法学院;二是请求纪委
把此事汇报给北大校领导。方答应了。

  6月3日,下午给纪委方女士打电话,人不在,到医院去了,接着给研究生院
魏老师打电话,魏说法学院还没有回复,并说法学院不回复,他也没办法,我说
希望研究生院催促,定个期限,他说没办法,后来还是打电话到招办主任生老师,
生说下星期五给我答复。我问他,北大内部有无规定,复试不及格不录取,他说
有。 之后,再给纪委方打电话,方说正在查,还要等等。

  6月9日,下午给纪委打电话,纪委说,法学院已经回复了,他们把材料转给
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决定。我说,纪委是纪委,研究生院是研究生院,而且,
我是向纪委提交申诉材料,纪委应该给我一个书面的答复。纪委方女士说,程序
问题属于研究生院业务范围,复试问题和回答也是专业性范围,他们不好直接决
定,纪委的决定和研究生院的决定应该是一致的。我表示不能接受这一说法。最
后,纪委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最后决定由研究生院和纪委共同作出。我暂时接
受了这种做法。再给研究生院打电话,一直占线。

  6月10日,上午给研究生院打电话,招办主任称法学院已经回复。因出差刚
回,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讨论,要我星期五下午3点再和他联系。

  6月11日,下午给研究生院打电话,又从3点推迟到5点。到了5点钟,打电话
无人接听。再给纪委方女士打电话,我表示纪委应该给我一个书面答复。并且,
我询问此前发传真时所提出的把此事上报给校领导是否做到,她说此事具体不由
她经办,给了我承办人叶老师的办公电话。

  晚上,招办主任打电话给我,给我念了一下法学院的回复。首先解释复试过
程中进来的男青年叫强世功,他也参加了评议,并承认没有介绍他是不对的。然
后,说三位考生坐在一起复试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三个人回答的问题不一样。我
告诉他,朱苏力向艾佳慧所提问题与向我提的问题是一样的,并且,对最后一位
考生(何远琼)他根本就没有提问题。

  另外,我提醒他,不要偏离立场,我是申诉方,法学院是被申诉方。研究生
院应该是中间裁决方。法学院的解释传真给我,我自己可以看明白。研究生院只
需给出结论和合理解释即可。他说,我没有给研究生院提交申诉材料,研究生院
没有义务给我答复,我说既然如此,为何要主动打电话给我?!他说,法学院的
答复材料也不可能给我,要给我的话,他要和法学院商量。

  对复试资格,他说研究生院确定的分数线只是"建议"的分数线。我说是不是
北大考生只要考个8分10分的,照样可以录取。他强硬地说只要敢公示,就可以!

  对初试与复试的关系,他声称复试占的比重很大。

  6月14日,下午打电话给陈兴良老师询问公示过没有,他回答说不知道,公示
由研究生院决定。打电话找纪委叶老师,不在。

  五、几点质疑和感慨

  (一)对复试程序的质疑:

  1、复试名单为何既不在网上公布又不主动电话通知?而且如果不是我星期
四(4月15日)下午5点主动打电话到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恐怕我就连参加复试
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星期五我要上一整天的课!

  2、复试组只有朱苏力和周旺生两名导师组成,没有秘书记录复试过程,他
们自己既问且记,是否符合程序公正?在复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来坐到朱苏
力身边的人是谁?为什么不介绍?他是什么身份?他是否参与复试结果评议?

  (研究生院招办主任在6月11日晚给我的答复是:这人叫强世功,他参加评
议。并认为当时没有介绍他是不对的。)

  那么让人疑惑的是,强世功是在我回答完毕以后艾佳慧回答过程中进来的,
他究竟评议什么?!

  3、北大法学院复试究竟是等额复试还是差额复试?(据我所知,法学院"宪
法与行政法学"专业行政诉讼法方向的一名考生今年各门功课都超过复试分数线,
而且为该方向第二名,但却没有参加复试。该方向第一名为北大学生,只有他一
人复试,也就是说实行的是等额复试。我所考的方向第二名为北大的法律硕士,
却实行差额复试!)为什么同样在法学院,却在这么关键的问题上采取如此不同
的做法?这样不免使人产生疑问:是不是北大法学院的硕士"先天"具有"高贵"的
血统?

  4、为什么不按照招生简章上规定的复试内容进行考核呢?(按照北京大学
2004年博士生招生简章规定:复试采取笔试、口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等进行考察;申请人应该向复试组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
绍、对拟从事的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二)对复试中所提问题的质疑

  周旺生老师提给我的问题"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能否
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有多少意义?"多少"与"为什么"之间有无逻辑关联?我不知
道中国哪个法官可以回答得让周老师满意!对于此问题,在复试时我只能说"试
图回答"!

  (三)对交涉过程中北京大学给予答复的质疑

  1、朱苏力老师起初说法理学专业导师名额已满,后来又告诉我周旺生老师
今年不招,既然不招,为什么在招生简章中还出现?

  2、朱苏力老师在一次电话中说"早知这样,不如让你复试通过",这是否说
明所给的复试成绩不是基于严肃的考虑呢?难道通过与不通过就可以如此轻率地
变更?朱苏力老师到研究生院提出更改复试结果,是否又一次说明所给的复试成
绩不是基于严肃的考虑呢?

  3、研究生院招办生主任说复试资格线是"建议"的分数线("建议"大概是指
研究生院公布的资格线并非固定的、严格的资格条件,导师可以在复试资格线以
下自主确定复试名单。)那么这种"建议"所带来"优惠"为什么没有落到其他考生
的头上?(其实其他考生是根本无从得知他是否在优惠范围内的!)

  4、研究生院招办生主任声称复试所占的比重加大,加大到什么程度?(招
生简章上规定的复试权重约30%)既然复试那么重要,初试的意义何在?难道正
如朱苏力老师给我的答复中所说的那样,"笔试成绩是看看文笔还算流畅的,就
随便给些分"?如果如此严格程序下的笔试成绩是这样得来的,那么,粗糙短促
的复试程序下产生的复试成绩难道更能使人信服吗?

  5、招生简章是绝大多数象我这样的考生准备考试的主要依据,那么诸如周
旺生老师今年不招、复试比重加大、复试的资格线是所谓的"建议"的分数线、等
额复试还是差额复试、复试过程可以与明文规定的内容有天壤之别等重要信息为
什么不在招生简章中列明?总而言之,北京大学博士生招生操作规程到底是什么?
这种或明或暗的操作规程对广大考生尤其是外地考生的切身利益置若罔闻!

  6、北京大学相关部门及人员一再向我强调博士生招生中导师自主权的重要
意义,那么这种基于学术自主、自由而来的导师学术选拔权是否应该遵守基本的
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和原则?

  (四)几点感慨

  原本以为,在当今不再谈论什么学术、追求真理的大气候下,自己能够寻找
到一块安静之地。2001年,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和信念从法院返回到高校。相
信有许多青年学子和我一样对于北大有着不一般的期待,也相信在法学界有许多
和我一样的青年学子对于朱苏力老师、周旺生老师有着深深的崇敬!在这样的精
神支配下,我参加了今年北大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因为,我相信,具有百年历史
和悠久自由传统的北京大学是真正的学术殿堂,同时我相信,在法学界声誉隆盛
的朱苏力教授、周旺生教授是人格与学术兼备的楷模。

  然而,此次的考博经历带给我的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大学的所作所为不仅
让我深深失望,而且使我对于自己追求学术的道路开始产生动摇,我开始重新审
视一些以往自己所崇敬的对象,所向往的地方!在和北大相关部门艰难的沟通过
程中,北大留给我的印象是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北大精神已经蜕变成傲慢、轻侮、
任性、随意!在和我的一些圈内朋友谈论此事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吃惊!
在他们的头脑中,北大和北大的人物不应该如此呀!对于他们的反应,我只能说,
我愿意对自己所讲的每一个字负责!

(XYS200407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四)几点感慨

  原本以为,在当今不再谈论什么学术、追求真理的大气候下,自己能够寻找
到一块安静之地。2001年,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和信念从法院返回到高校。相
信有许多青年学子和我一样对于北大有着不一般的期待,也相信在法学界有许多
和我一样的青年学子对于朱苏力老师、周旺生老师有着深深的崇敬!在这样的精
神支配下,我参加了今年北大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因为,我相信,具有百年历史
和悠久自由传统的北京大学是真正的学术殿堂,同时我相信,在法学界声誉隆盛
的朱苏力教授、周旺生教授是人格与学术兼备的楷模。

  然而,此次的考博经历带给我的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大学的所作所为不仅
让我深深失望,而且使我对于自己追求学术的道路开始产生动摇,我开始重新审
视一些以往自己所崇敬的对象,所向往的地方!在和北大相关部门艰难的沟通过
程中,北大留给我的印象是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北大精神已经蜕变成傲慢、轻侮、
任性、随意!在和我的一些圈内朋友谈论此事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吃惊!
在他们的头脑中,北大和北大的人物不应该如此呀!对于他们的反应,我只能说,
我愿意对自己所讲的每一个字负责!

(XYS200407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7 1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苏力:《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作者:intellect    2004年7月13日   
  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

  昨天晚上,有同学告诉我网上有一个帖子,2004年考生甘怀德同学对北大法
学院和我今年面试录取博士生提出了隐含的质疑。我看了相关的帖子,觉得这涉
及到北大,北大法学院和我本人以及其他老师的声誉,有必要将一些主要情况作
出说明。

  一.有关参加面试的学生来源。

  2004年报考我的博士的考生有30多人,其中也有我指导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最后确定参加面试的三人中,一人为在校应届毕业的北大法律硕士(本科非北
大),其他两人(包括甘怀德同学怀德同学)均为已参加工作的外校毕业生,前
者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我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在歧视外校
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北大法学院各专业的博士生考试考题不同,各专业竞争难度也不同,各专业
教员改卷评分标准也有差异,因此各专业参加面试者的最低分数并不相同。在某
些专业,许多考生的笔试成绩都相当高,但只能有成绩前几名的学生才能参加面
试。法理学专业考生今年的笔试成绩普遍较低,依据研究生院的规定,对面试者
的最低成绩作了调整;因此,并不存在参加面试的同学成绩不合格的问题。

  我从原则上最多可以录取三名学生,笔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参加了面试。其
中甘怀德同学的笔试成绩最好。一般情况是,他的面试成绩只要过得去,就会首
先录取他。

  二.有关面试。

  博士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考察遴选未来的
研究人员,防止一考定终身,也为防止代考等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北大确立了
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笔试以书本知识为主;面试(复试)则考察专业研究能
力。笔试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30%,最后统一计分录取;但面试成绩不合格
者不能录取。

  2004年我的博士生面试小组由周旺生教授、强世功副教授和我三人组成,面
试题目和回答都有简要的记录在案。由于编制,法学院没有专职的从事记录的工
作人员;通常针对不同的事项,由教员,有时或请在校博士生,临时担任记录;
这次面试,我担任了记录。面试成绩由参与面试的老师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议定。

  博士生面试时,强世功因为临时有事,迟来了约20分钟(整个面试持续了约
1小时40分),对甘怀德同学提出的这一异议我们诚恳接受;但由于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这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

  三.有关面试考题。

  面试考题看似容易,教员从中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研究能力,例如观察力、
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求考生给出“正确的”书本上有的答案,因
为往往没有这种正确的答案。

  例如,周老师问甘怀德同学的第一道题。鉴于甘怀德同学曾在法院工作过,
问题是,他所在的那个法院的法官们在日常的司法中主要运用哪些法律,以及为
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说非常简单,但可以考察学生对自己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
力,概括能力和一般的分析能力,这一点对于甘怀德同学想考的法律社会学专业
方向甚至格外重要,因为这个专业非常重视经验研究和对事实的学术敏感。提出
这一问题是因为,不同层级的法院通常适用的法律数量是不同的,原因则是多方
面的,与级别管辖有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案件类型有关,也与
审级有关;比方说,基层法院就根本不会审理国际贸易案件,也就不会适用相关
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约甘怀德同学先前观察不够,对这类问题缺乏理论思
考,因此完全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答非所问,试图用书本上的文字来回答。虽
经周旺生老师一再提示,也没有能给出一个起码的回答。乃至最后周老师不得不
将他自己的希望了解的问题以及周老师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诉他。

  我向甘怀德同学提出的问题大致是,看过哪些自己认为很有启发的著作,内
容如何,对自己的学术有什么启发,可以举一本或两本书为例。这个提问的目的
是要考察考生会不会读书,会不会理论思考,是否关心方法论问题和学术思路的
整理。甘怀德同学说对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这本
书恰恰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我就问,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给你什么学术上的
启发?甘怀德同学说的大致是,“翻开书感到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感觉非常
亲切,非常好”等等感想性的话语,但是他没有说出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以
及对他有什么启发之类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一再提醒他,这些评价仅仅是你自己
的感觉,最多表明你觉得它好,比方说,我当过兵,看到写战士生活的小说也觉
得亲切,但这与学术无关,我问的是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他最终还是无法给出回
答。

  其他考题或对其他考生的考题也大都坚持了这一思路。这种面试看起来问题
很简单,但其实很不简单,不善于或不习惯于学术思考和观察的人很难通过。因
为面试关注的不是考生给出的“答案”,而是考生的整体学术思路和潜力。记得
多年前,清华国学系试题之一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对下联。这道
题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与学术无关,但是我的理解是,这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反
映能力和对中国古典文字能力的灵活把握,一般人很难过关。

  鉴于甘怀德同学对面试问题均没有给出与问题相关的学术性回答。面试小组
给他的面试成绩为不及格。

  四.面试之后的情况。

  在未离开面试考场的时候,甘怀德同学自己就对自己的回答感到不满意,一
再说自己是因为“有些紧张”,“准备不充分”。

  甘怀德同学回到江苏后曾多次直接打电话到我的办公室,有时还很长,要求
我“帮忙”,也试图重新回答以前的那些问题。我告诉了他的面试成绩,他承认
自己面试不好,但仍然要求我“帮忙”,称(大意)“你是院长,你帮忙是最重
要的”。出于爱护学生,我反复告诉他学校的规定,强调“学术机构与行政机构
不同,不是领导说了算的,这也不是任何个人能决定的”;“已经面试完毕,成
绩不可能改动,这是纪律”等等。最后一次电话中,他声称要向社会公布。我郑
重告诉他,理解他的心情,但是根据有关规定,决定不可能改变,如果他认为法
学院的做法不妥,可以向学校报告或向法院起诉。

  甘怀德同学确实向北大纪检部门提出了申诉,纪检部门对面试录取工作作了
调查;我也向学校有关部门就有关经过写了报告。

  五.其他

  我个人和北大法学院都欢迎考生和媒体的监督,保证考生录取公正公平;这
也是北大历来的追求。

  值得强调的是,招收博士生的标准与招收本科生的标准是不同的。本科生录
取采取的是淘汰制,博士生则是淘汰制与选拔制的结合;甘怀德同学通过了淘汰
制这一关,但未能通过选拔制这一关。

  我从1998年正式招收博士生,现已毕业的博士生(7人)本科或硕士均毕业
于外校和外系,仍在读的博士生也绝大多数也是本科或硕士毕业于外校;因此,
并不存在歧视外校或外系考生的问题。北大历来坚持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
统,我们一贯欢迎外校和外系的优秀学生报考。也欢迎甘怀德同学努力提高自己
的学术修养,继续报考,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

  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研究人员,严格说来,仅以笔试方式遴选博士生
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录取都不采取考试方式,
而普遍采取选拔方式。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社会的信任度不高,可
以说采取选拔制的相关制度条件还不具备,目前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可
以说是一种不得已。因此,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一制度注定是不完善的,而且必
然会带来人才遴选和制度规定之间的种种矛盾,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员,都会
很为难,甚至不理解。我希望大家都本着积极理性的态度力求逐步完善这一制
度,这一天下之公器,共同维护中国学术的尊严。

  朱苏力
  2004年7月12日晨北大法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3:24 , Processed in 0.0262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