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84|回复: 6

致女儿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1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言。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那也只是你。”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谎。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


  《致女儿书》是王朔为自己女儿写的一部书,也是王朔的自传。书中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叙述了王氏家族的血脉渊源、历史遗传以及自我成长经历。书中无时不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在书里,他细致体贴地告诉女儿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和人的本质,以益于她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和他以往的全部作品相区别,这是王朔的第一次“真人秀”,面对女儿他坦诚地打开了真实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作品情感真挚,尤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独树一帜。既有一个作家的创作野心,还有一个父亲因对女儿的成长不在场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忏悔,更有一个人时时面临的孤独与脆弱,他对生命敏锐而独特的体验。读者正可以从中找出形成王朔复杂而特殊的个性的原因。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在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的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
  而文字极其优美和细密。王朔在这个私人情感领域里倾身投入,袒露挚爱亲情,这在他以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其中《致女儿书初稿》就是一篇上乘的抒情散文,浓情炽爱,此时心情;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是显露王朔本人真实心性的性灵文字。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为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真挚、深情、不留余地的自我省思是《致女儿书》品高一格的鲜明标志。


王朔的关键词(责任编辑的话)
  有关王朔的一个关键词一直被我忽略,那就是:讲真话。其实它从头到尾或隐或显地贯穿在王朔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和他本人的处世态度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朔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作为“反讽”、“调侃”的王朔的语言风格,表明了他嘲弄虚假崇高的精神姿态。这些其实都与他求“真”的心理相关。
  当他反对的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后,王朔的求“真”便开始转向了对自我精神世界、个人内心生活的探究。这便是“现在就开始回忆”的结果: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的写作。它是要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质命题。因此有读者称王朔老了,已经开始回忆了,不是知人论世的恳切评语,至少它不贴切。
  我们说十九世纪马克思他们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道路是伟大的求真精神,那么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寻求和谐共同发展的今天,从自身出发、从个人出发,探究个体生命的真谛也是一种诚实和诚恳的求真精神。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从来是人类社会进化并行不悖的两个支点。
  从王朔个人的创作看,《看上去很美》以后直到今年以前的这一段沉寂,正是他不断“求真”的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他打破了很多藩篱:许多固有的小说观念、文体模式、体裁限制…力图做到不违背生活的规律和内心的感受。当他遵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写作的真实情状时,他的求“真”让他达到了自由的状态。《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等作品俱让人感受到他写作的自由无羁状态。当灵魂袒露无遗时,你便可看到它本质的皎洁和美好。
  因此,王朔的写作成为今天的样子是自然而然的。求“真”的理念使他的创作向内转,寻求一种最自我最个人的表达。因为人不能对自己讲假话这是最低限度。《致女儿书》的出版与“隐私”无关与炒作无关。王朔克服了他内心极大的矛盾和犹豫,这是因为他深知“讲真话”在今天依然很难。他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做一个人类的标本,一样样拣出那些自私、唯我、暴虐、阴暗、欲念以后,剩下的让我们对自己还有信心。
  求真的结果,是王朔不惜把自己拿出来论断是非。因为大家都是人,要错都有错。他起初是想在女儿面前为己辩白,说说爸爸的理由,但结果所有的理由对别人都说得通,惟独对女儿说不通。在女儿这里,他成了一桩原罪的肇因。
  而王朔就敢把这桩原罪放大在众人面前。我敬佩他的写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禾佳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女儿书》:王朔的“自我搏斗”

张颐武



    和《我的千岁寒》推出时不同,《致女儿书》几乎没有任何宣传,一派异乎寻常的低调。这部书几乎是静静地走上书店的。但这部书和《我的千岁寒》在内容上有相当的连续性,也是王朔沉寂多年之后推出的新作,也是他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异常坚韧的努力的结果。这部书是一部纯粹的散文作品,是这个当年叱诧风云的作家和自己的女儿的对话,是一个五十岁之后的作家对于自己的生命的再认识的最新的尝试。  



   《致女儿书》并不完整,反而相当零碎和混乱。它是作者的一个宏大的构想和一个难免虎头蛇尾的文本的组合。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书目录上有十五章,从这些章节的题目看,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对于“我”的生活史的全面的表达,是近乎于自传的一部作品,也是王朔留给自己女儿的关于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生活的陈述。但在正文中我们只看到了两章:《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和《关于爷爷奶奶》。而其他关于自己的章节都没有写成,而是用了他在2003年写作这部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日记来继续,而日记也只记了一小段时间就结束了。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未完成”之作,而后面又附了一部分“初稿”。这一部分中有一些涉及到个人的成长的最初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王朔的自传式的小说《看上去很美》的重新思考和再度触碰。这部书其实是尝试清理和反思自己的全部人生的尝试。也可能这个尝试太过于艰难,也可能就是一个像王朔一样的人也对于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的一切感到棘手和难以厘清,这部书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可能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于是它只能以这样的“未完成”的状态面对我们。王朔也不得不在自己成长面前戛然而止,写作的困境其实是一种生活和想像的双重的危机的结果。而这个“危机”恰恰是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再度审视自己的“危机”。



     王朔不是第一次尝试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全面的表达,我们从《看上去很美》中,可以看到他已经试图进入自己的人生,和自己做一次彻底的对话。但那次尝试一方面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没有得到王朔本人继续下去的坚持,而最终虎头蛇尾,无疾而终。我在想,其实当时如果王朔坚持下来,把《看上去很美》一直写下去,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感到兴趣,也会成为一部最为独特的中国人在一个巨变时代的精神的记录。但这一次,其实是王朔的卷土重来,这里的和女儿对话既是一个新的理由,又是一个新的可能。但这一次的尝试仍然没有继续下去。王朔似乎对于直接面对自己的全部人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难言的恐惧。他总是尝试回到这个主题上,要试图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又总是草草收场,难乎为继。这说明王朔自己有太多难以名状的东西,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境遇。他要和自己正面遭遇既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事件,又是他期望逃离的事件。他总是试图一举成功,给与自己一个鲜明的形象,但却总是事与愿违,他的自我仍然难以清晰地呈现。这种“认识你自己”的困扰其实就是他的写作的最大的危机。在经历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直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持续的、如同自来水般奔流的写作的经验之后,王朔的瓶颈其实既是写作的,也是人生的。一方面在写作中的回到自我的发现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再度发现自我的价值也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千岁寒》一书是“向外”探索的记录。这里王朔纵横在宇宙和人生的哲理的追索中,尝试在一种对于人类的宗教和哲学的探究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宿。而《致女儿书》则是一种“向内”探索的记录,试图通过认识自己打开内在世界的真实。



   但《致女儿书》就是一种“危”中之“机”:是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让这个文本如此的难以为继,但这其实就好像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未完成“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他不得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前半生的种种之时的困扰和不安,那一段以日记形式出现的部分正好透露了一个作家面对写作和生活的双重的困难的时刻的最为直接的感受。王朔其实是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艰难的自我搏斗。好在其实王朔的小说在许多方面已经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了诸多踪迹。我们在这部书的那些不完整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一个和我们一起走过了二十世纪的后半叶的那些复杂的岁月,曾经为我们的青春勾勒出图画的作家的人生的种种侧面,也看到了他自己的灵魂的“自我搏斗”。



    这部书由于是写给自己的女儿的,王朔首先强调了一种伦理的责任,一种无法回避的血缘带来的责任,强调了“自私”在此时此刻的无能为力:“我选择自私,盖因深知自己的卑下和软弱,与其讲了大话不能兑现不如压根不去承当,是苟全的意思。在你之前,做得还好,也尽得他人好处,但始终找借口不付出,沿用经济学概念,将自私视为‘无形的手’就是立论之一。这一套到你这儿就不成立了,你是孩子,因我出生,这不是交易,是一个单方行为,在这里,唯独在你,我的自私法则走到尽头。”这种责任其实既是他无法逃避的,又是他内心里愿意去承担的。这部书的写作可以说就是这种责任的表现。责任让他不得不写这部书,但这部书有让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责任是女儿的生命和成长的承担,困难是写作和人生在一个“临界点”上的迷茫和困惑中的艰难的挣扎。



    于是这部书有一个宏大的开始,他充分利用了在《我的千岁寒》里所展现的阅读的成果,从人类的发展史开始讲述自己的家族的来源。这些叙述作为一种文化史的陈述是饶有兴味的,也不缺少王朔式的敏锐和洞见。比如他对于满族和清朝的叙述就有非常独特的见识,而他的人种学方面的看法也显得相当富有想象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展开赋予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一个更加丰满的自我认知。他深入了人类绵长的历史,尝试在其中有所发现,试图将“人性”的展开置于一个“大历史”框架中加以诠释。他叙述自己家族的历史,探究了他自己的父母的历史的诸多隐秘,把自己的成长的经验放在了二十世纪历史的过程中加以审视。他探究了自己的性格生成的原因,探究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的生活的种种琐碎的往事,讲述了自己和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精神分析家们感兴趣的素材。他试图将自己的性格的成因归之于童年的经验。他的软弱、他的卑微等等都是童年时代的印迹。这些其实在诸如《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中都已经有所涉及。但这里他对于自己的解剖更加深入和理智。如林彪事件对于他世界观形成的影响的描述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共同的文化经验,它意味着不可触碰的神圣的东西的轰然倒塌,意味着一个个体生命的直接的体验的降临。王朔的嘲弄和反叛其实正是置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中的。



    在这样的叙述中,王朔试图给与女儿的是一个袒露的、真实的自我,也试图让自己通过一种无法逃避的伦理的责任直接面对自己。但他又发现通过这样的叙述其实不可能找到这个真实的自我,同时这条认识自我的道路又过份艰难。一方面,这里的障碍是文体风格上的,他所采用的笔法难以支撑他书写自己的构想。另一方面,这里的障碍更是精神方面的,如何让自己真正“呈现”给世界,是王朔本人并没有充分的准备的事件。一面是对于自己的未必完全理解,一面是自己也未必能够完全直面自身的种种。他在叙述自己的同时反而感到了这种言语不足以或者根本无法真正地面对自己。他在对自己进行一次精神分析,但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他试图用语言捉住自己,但发现语言和自己同时逃离。他好像拉康所言:“主体越是在言语中感到疏离,他就越发与言语分离,而在和对象的关系中寻找庇护。”这其实既是作家的困难,也是人生的困难。于是这部书成了一个人“自我搏斗”的记录。他呈现了一个在自己的时代为挣脱过去的秩序而嬉笑怒骂的作家内在的丰富性。王朔在自己的伦理责任中发现了“他人”的作用,通过向女儿的陈述寻找自我的认知,但其实时代的压力又将这个当年的“顽主”推向了一个新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新的秩序之中。王朔当年的小说嘲笑过去计划经济的秩序,渴望一种未知的自由,但他发现一种新的秩序其实也是一样将他置于其中时,他发现嘲弄已经无能为力。他需要的是精神的超越了。他需要毫不妥协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但这比当年的写作更加困难和更加需要付出代价。过去,他有许许多多的同代人喜欢他的作品,他为他们说出了心声,今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自己了。他今天的写作其实有一种深刻的孤独。



    其实,我觉得我们曾经低估了王朔对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意义。当年正是这个自己今天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力的人,曾经用那么大的力量写出了那些绝妙的作品,用一种嘲讽和幽默的语言超越了过去计划经济的限制。他让我们“含着笑和过去告别”。他当年对于我们精神的启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他和我们距离太近,我们难以发现这样的意义。今天看到他的自省,我突然发现这个人是有自己的力量的。他虽然已经渐渐衰老,但还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他的力量在于他还敢于尝试直面自我。虽然这努力只留下了这样一本书,但这部书给了我们一种“认识你自己”的力量。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书来反思我们自己,来追问我们自己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

有一天夜里,看见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一座大型火车站的道口,很多列车在编组,在进站,层层叠叠压在一起,像有人在拉巨大的手风琴。
      你从暗绿色的一节车厢露出身子,跳下路基,圆圆的笑脸,戴着嵌有蓝珐琅圆帽徽的无檐帽,穿着沉重长大的俄式黄呢子军大衣,帽檐和双肩披着一层光芒,是一个远方归来休假的女兵,满心欢喜,迫不及待。
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
      向天上飞去是不疼的,因为你不会撞在一个结实的平面上,是一个没有落点和终点的过程,不结束。是融在里面,像黄油抹在一片烤热的面包上。到你想找自己,已经渗透开来,在灿烂之中。
      你就是灿烂,如果灿烂有眼睛的话。你会看到自己的出生,看到一切,因为这一切原封不动一五一十摆在你眼前。
      你会忘了人间的爱恨情仇,因为你已经不是人,无法再动哪怕一下人的感情。
      失去感情怎么再记住这一切?在永恒中,人生没有长度,因为永恒没有时间,都在一起,不分你我,不像人可以留意,有属于自己的回忆。
       那就是善,泰然的,不针对任何东西,又包罗万象,因而壮美,可叫世界。也可叫我,我们,反正一样。
我们都是上帝,人这一生,是我们精神分裂时的一个浮想。
      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你要这么看。
      我是你叫爷爷奶奶的那一男一女带进梦里的,和你一样,也是别无选择。
      我来的时候是步行,沿着一条大江走了很久,也是在夕阳中。
      波涛汹涌的大江高出地面,悬浮列车一样闪着光从我头顶无声轻快地掠过。远处的平原是黑暗的,有大块雨云在上面飞播。雨点是闪亮的,移动的,集中射向一块块地方,竟然像探照灯把一片片湖泊、房子和旷野照亮。
      中间一度我在水里,那样厚而有弹性的江,伸出很多张脸和撅起来的嘴撞到我皮肤上,在水下也不需要氧气。那时我想,我是淹不死的。
      我们生在中国,就是中国人,不必多说。
      中国是最早有人的地方,北京这一带就有猿人坐地演化。
      最早都是人不人鬼不鬼,披头散发坐在树梢上,喝西北风,一年四季吃水果。忽然雷劈下来,大树一棵接一棵烧起来,像盛大的火炬接力赛。大火过后头上全是天空了,那敞亮,那浩荡,真叫猿猴崩溃,像咱们现在被扒光了衣服扔到大街上。只得蹲在草稞子里,鬼鬼祟祟地行走,一步一望,脖子短的,罗圈腿太严重的,撞进大野兽设下的局,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印象就是一张血盆大口。腰长的逃进山洞,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
       那实在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局面,相当于一声令下咱们都要回到树上或海里生活。根本不是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做到的,要从进化做起,重新把自己变一个样子,要调整骨骼,改变比例,换牙,换人生观,从一个吊环冠军有水果吃的飞贼变成一个宽肩膀全世界走路最慢的拐子。
       相信整整一代猿人思想都转不过弯来,都是在生活贫困和绝望中悲愤去世。也不止一代了,几十万年都是这个情况,身体条件不好,一生下来就是食物链中比较靠前那种。几十万年啊,人类作为大野兽菜谱上的一种食物,像今天的猪羊和果子狸,存在着。谁要在那时候被生下来,真是倒血霉了,多少代的猿人精英还没来得及发展就被吃掉了,或者自杀了——那时如果有人想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只能是狂奔出去纵身跳崖或者跳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十万年啊,人类作为大野兽菜谱上的一种食物,像今天的猪羊和果子狸,存在着。
      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那时候哪有正经吃的,说是打猎,其实是捡剩饭,冒死跟在真正的猎人剑齿虎后面,人家吃完,拣些骨头回家,敲骨吸髓,永远是半饥半饱,哪里谈得上营养和健康发育。
      冬天天冷,大雪封山,一出门就是一溜脚印,跟踪别人经常被人家反跟踪,搞不好就被人家抄了窝子堵着山洞像守着冰箱一样样吃。
      那时的荒野就像油田,到处火炬,那是下雨雷劈着了野火的树,很好看。
      有手勤的,掰下一枝举着回山洞,拢在洞里,既暖了身子又照了亮,砸不烂啃不开的蹄头兽脑也烤焦了,有烤杂拌的香气。
      也不用一晚上一晚上不敢合眼守着动静,剑齿虎闻着味儿摸来了,瞅一眼又走了。洞里这帮就骂:操!你也知道怕呀。
  这之后人类才有完整睡眠,睡眠好,大脑紧张才缓解下来,才有梦,有夜生活,悠闲、翻来覆去最终导致面对面的性生活,产生缠绵和美好的感受,有质量的xing-jiao导致出生率的上升和有婴儿质量的上升,从生理上保证了领袖人才和理论家的出现。
  再出来人多势众,举着火把,大家脸上露出了微笑,重新有了冠军的感觉。理论家审时度势,指出:不要再跟着人家后面跑了,没看到它们看到我们都跑吗,我们来给飞禽走兽组织一场赛跑,金牌是活下去,跑不快的惩罚是都变成烤肉。理论家说完,点燃了脚下荒草,同志们一字排开,放火烧山。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整个山冈、平原都变成烤炉和煎锅,野兽跑着跑着就熟了,油汪汪地躺下,外焦里嫩;鸟飞飞着就慢了,就熟了,外焦里嫩;天空中成千上万只鸟笔直地掉下来,像射肉箭,下肉雹子,山头上猿人们欢声雷动。
  这回丰盛了,遍地宴席,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原来只能流着哈喇子含着手指头看看的走肉,这回都吃着了,吃不了的做火腿和腊肉。
  就有皮子了,做衣裳,做弹弓,做小鼓,做小船,睡软和点;骨头也省下了,做箭头,做针,做鼓槌,做号,代替自个儿喊。
  再开春,贴河边走,打鼓吹号,一路放火,沿途吃着烧烤和鱼生刺身。
  有一天,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会师了,两大主力合为一股,十分自信,就在河边住下了,搭棚子,洗洗涮涮。
  两队身后已烧成一望无尽的平原,正有些彷徨,春风吹又生,野小麦从施了草木灰的地里长出来了,一片金黄。
  试吃员叫神农氏,把所有植物都吃了一遍,屡次中毒,上吐下泻,接着胡吃,止了泻,于是有黄连素。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那天,是小麦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大家指小麦喜悦地结巴起来:黄、黄……转脸看见刚选出来的这位,又一齐指着他结巴:黄、黄帝。
  炎帝是一个纵火犯,到处放火,为黄帝所擒,发挥特长,管理火堆。
  当时都不结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遇见其他野人,问起是哪儿的,都说是炎黄子孙。
  也不排除这二老一个管吃的,一个管生火,哪个女的能睡在火边第一排也是待遇,饱暖思淫欲,权力是最好的chun-yao,女的也愿意找他们,确实是他们生的孩子多,成活率高。
  也可能炎、黄就不是一个人名,是官称,职务,粮食局长、饭店总经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什么的。求壮大嘛,刚从动物那儿发展过来,优秀传统就是谁身体好谁上,一个成药渣儿了一个接上去,位子不能空了,反正都是一脸泥,都是结巴,在女的眼里都一个德行。那时女的也都是一脸泥,也都不好看,男女找对象都不看脸,谈恋爱也就这几千年陆陆续续听说有这么回事这几十年蔚然成风,由此上溯炎黄五帝到山顶洞人几十万年都是强奸过来的。
  “天塌下来有高个儿的顶”,说的就是当时那种原始选举的草率和单一的标准。
  王昭君去匈奴,跟完父亲跟儿子,都叫单于。说黄帝活八百岁,那种卫生条件和恶劣环境,我就不信。
第一本房中术为什么叫《黄帝内经》,那个认识,要经过大象量,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那是一个职业,一个行当的工作总结,类似《电工手册》。古代的人总比我们离事实更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喝面汤,也叫糊糊,疙瘩汤。喝不了的,忘一边了,天热,隔了夜,发酵了,成酒了。有小气的,舍不得倒,一喝,美了。
  再喝,成醋了。也成。有时糊糊稠了,发酵了,大起来,胡乱再烤,成面包了,巨香无比。从此知道吃干的了。
  那时也不论顿儿,饿了张嘴就要吃,来不及发面,直接贴锅上熟的,叫馍,陕西人今天也吃,掰碎了,泡肉汤里。
  馒头是再后来,为了省火,下面烧汤,上面蒸面。我小时候,食堂做米饭,都是搁笼屉里一碗碗蒸出来的。
这是咱们北方人,四季分明,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要种地,养一些肉禽,挖地窖,烧土为砖,发展各种手艺和工具,到冬天才能忍过去。
  南方人,永远有的吃。果子也可以吃,虫子也可以吃,饿了就上树,一年四季见太阳,所以他们晒得黑黑的,面孔也不急于进化,到今天很多热带人民还处于自然状态。
  这是世界范围。
  中国南方人大都不是南方古猿的后代,基本是北方跑过去的难民。

  潮州人是陕西人,秦始皇原来就讲汕头话。
  杭州人都是河南人,西晋“五胡乱华”接着金兵南下一拨拨游过去的。刚去还牛掰,都是门阀世家高级知识分子,终日吸毒终日侃山,喝大酒吃豆腐干,把河南那点糜烂和爱好都化为江南的纸醉金迷和繁管急弦。
  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也是河南人,可能还有山西人。他们那话都带着宋朝味儿,今天是听不懂了,一念唐诗就押韵。
  你看广东人,他们吃得那么杂专跟野生动物过不去带有强烈的难民特征。翻山越岭刚到一个地方,当年没收成,只能逮着什么吃什么,猫和老鼠都吃 (有记载蒙古统治时期的奴隶动物蛋白补充主要靠鼠肉)。日后回忆起来津津有味,记录在基因里,遗传给下一代。
  他们开发南方有功,保存汉族风俗包括封建迷信有功,就一条,嘴贱。
  咱们的餐桌上总是不如南方人丰盛。咱们急了眼吃土、吃树皮、吃小孩和姑娘。文明的火炬就这么一棒接一棒被他们传到海边上去了。
  中华民族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混血民族。北京猿人一个妈生的,流徙四方,五十万年后都不认得了,再结婚也出现杂交优势。
  残酷的过程啊,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活下来的都是冠军代表队。
  到了汉朝,白人的队伍,匈奴来了,全国都在马背上。汉武帝有小布什那样的抱负,在他这一任把所有仗打完,打了三十年,全国户口减半,一个“法国”打成了“加拿大”。
  经过三国演义,到晋,“天下不耕者二十余年”,成“捷克”了。扒拉来扒拉去一千六百万人,北方就剩八百来万,一个“瑞典”。
  移民吧,匈奴鲜卑羯氐羌中亚西域老外移进来小九百万,匈奴和羯住山西,氐、羌住甘肃陕西,鲜卑东起辽东西迄青海,已然一半对一半,互相瞧着都新鲜。
  新来的总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到唐,“北京军区司令”安禄山就是突厥人,土耳其系列的,河北已经没人会说广东话了,尽操胡语,妇女骑马带弓,扬臂可闻狐臭。
  后来蒙古,那也是多国部队,斯拉夫人、匈牙利人、萨拉森人、波斯人、维吾尔人、犹太人,进中国都叫回民,汉族人觉得他们的眼睛像宝石,给他们起名“色目”。
  游牧民族打仗像开嘉年华会,妇女儿童都出来观看,赶着牛羊,马队前面走着五花八门的各国人士。
  这之后,谁要说是汉族得脱袜子,小脚趾头指甲盖坡平的就不是,汉族都是两瓣。还有一个办法,看胎记,纯汉族生下来屁股上都有两块青。据说还有锛儿头眉际之分,大小双眼皮,总之一笔糊涂账。
  皎皎者易污。你看老姜的女儿老崔的女儿,蒙古人种和高加索种生的孩子,牛奶里加鸡蛋,做出的蛋糕就是起司的,老牙色,就均匀。加黑人,怎么做躲不开巧克力。
  再往后,下死劲揉中国这团面的是满族大师傅,等于不放奶多磕鸡蛋,到咱们上好几代,一盘子鸡蛋糕——点俩黑葡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俩的眼睛一单一双分头来自蒙古和高加索;大脸蛋子来自唐朝;煎锅底一样的后脑勺来自东北满族;红头发来自五胡乱中华。奶奶年轻时一头红发,像宫墙的颜色,她们家五个兄弟姐妹加上父母都是黑头发,就她一人满头燃烧,应该是隔代遗传。到大大,像一染红钢笔水;到我,像蜡烛苗;到你,忽成一顶小草帽。你妈妈深目尖鼻桃子下巴,肤色像可乐加冰,掉进德黑兰卡萨布兰卡闲人堆里就找不出来,她们湖州古代也是水陆要道,元军重点占领的地方,可惜你一点没继承她。
  奶奶家这一支姓薛的是从山西跑到辽宁的。从薛仁贵王宝钏开始老薛家就跟老王家联亲,到薛宝钗她爸妈是这样,到奶奶她爸妈还是这样。
  奶奶她爸姓薛她妈姓王。老王家姑娘长得好看自古就很出名,曾经是中国出口的最著名的产品。
  山东这块儿有一家,跟江苏姓刘的好上了,姓刘的在汉朝当皇帝,老王家就成了皇后专业户。也是姑妈介绍侄女,一代一代肉烂在锅里。
  老王家惟一一回坐天下就是这次吃软饭吃出来的。老王莽,小舅子加老丈人加老外公三位一体,一高兴把小刘的天下端了。开了一很不好的先例。后两朝曹操、司马兄弟都学会了这手,当了大将军就把皇上变成姑爷,先搞成一家人再说。
  第一个王朔是汉武帝时的国家气象局长,官拜“望天郎”。知识分子型干部,勤勤恳恳的。后来姑娘们惹出祸来,刘秀这样挨不上边的远房亲戚出来主持正义,朋友也没得做了。
  王这个姓,还是火到了南北朝,党校一样出干部出会聊的,很牛逼地谁也不尿,之后一只只飞入寻常百姓家。
“信口雌黄”说的就是西晋老王家一个最会聊的国防部长,“清谈误国”说的也是他。
  这是往南跑的。比较惨比较没觉悟的还有一些,“闻匈奴中乐”,和匈奴人对着跑。到晋,辽东地区“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
  这里有一孩子,在蓬莱下了海,本来是去看海市蜃楼,看见了,靠了岸,上去是大连。
  这孩子就是爷爷家先人。
  爷爷家先人上了岸,走走停停。奶奶家先人这时从张家口过来,也在找幸福。
  也不知俩孩子谁先谁后几百年当中,反正都走到鸭绿江边,看见凤凰城不错,落下脚,都别吹了,种地为生。
凤凰城出玉,小时候总听爷爷奶奶说他们是凤城人,到我上小学要填籍贯,爷爷叫我填岫岩,搞不清这地名变迁的由来,大概是解放后重新划县了吧。
  爷爷他爸是乡村小学教师,除了教书还种着几亩地,今天说就是“民办教师”。我懂事前这个老爷爷就过世了,家里有照片,抱着大大,后排站着年轻的爷爷奶奶,二叔二婶(从我论),是个留一圈山羊胡子耷拉着皮瘦出骨相的老头,眼神和爷爷晚年的眼神一模一样。
  照片上还有爷爷他妈,抱着我,老两口并肩坐在儿、媳们身前。老太太个子不高,有些驼背,佝偻着,头发很多很茂密,整整齐齐梳在脑后;一张长脸,布满皱纹仍显得五官疏朗,一双踮起来的大脚。
  这个老奶奶是满族,依我看,从爷爷到我,到你,咱们平头正脸一副正楷的样子更多的是来自这个老奶奶。
  东北很多满族,岫岩就是一个满族自治县。看老历史照片,民初时期一个满族村庄的妇女儿童很郁闷地坐在村头晒太阳,那些满族姑娘梳着大辫子或空心高髻,穿着没腰身的大褂,唱戏的不像唱戏的,扫地的不像扫地的。
  其中一个一身白挺俊的姑娘回头看镜头,远远皱着眉头,大概就是老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吧。
  这时满族人眼睛中已经全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神采飞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是一个很强悍很电视剧的民族。区区几万壮丁,大张旗鼓两次入侵中原,第一次灭北宋,第二次灭明朝,建立起中国最后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帝国。今天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就是那时清的势力范围沿袭下来的。
  一个避暑山庄,把长城废了,把两千年解决不了的华夷之分、农牧之争,一刀抹了。“长城内外是一家”,这个话也只有当年雄视天下的满族人敢讲,汉族人讲了就是汉奸。可以说,有满清一代,中华民族才真正五味调和。
  满族这个靠胳膊根儿起家的民族,曾经很残酷地和汉族作战,岳飞故事你知道,清初征服中国南部也搞过几次大屠杀。他们刚在东北建国时把当地汉族人不分良贱统统掠为奴隶,这里包括了爷爷的父系祖先和奶奶全家。
  两百多年风吹雨打,没人劝,这民族自个儿变成一个爱好文艺和美食的民族,成了败家子、贫嘴呱舌和穷讲究一帮人的代名词。八旗兵跟洋人打仗,都跟北京饭铺里叫盒子菜,瞧着就不像话。
  大清国善终之后,满族人就剩典当家产和靠玩意儿混饭了,改出写字的、画画的、唱戏的、说相声的、拉洋车的和倒卧。今天还有几个后代在搞喜剧的。
  说北京人能聊,拿自己不当外人,说大话使小钱,穷横穷横的,都是满族人带出来的。辫子没了,语言文字也没了,姓也改了,再脱下长袍马褂,比汉人还汉人。
  完颜的汉姓就是王,不太较真的话,我也可以叫完颜朔。
  从成功走向消失,消失得这么彻底,汉语拼音乌安——完,这就是为什么说满族很电视剧,可以想像如果他们偏安东北一隅不来君临中原,至今还会有个民族的样子,尽管可能落后得很难看。
  一方是几百年熬上来的奴隶,一方是万劫不复的主子,这是咱们爷爷这一血脉的两条来路。
  奶奶她爸是个小生意人,算盘打得好,一九四九年以后在沈阳一家商店当会计。她妈是家庭妇女。
  爷爷说小时见过奶奶的爷爷,外号薛大烟袋。
  奶奶她妈好像也知道一点他们老王家的事,当初爷爷奶奶要结婚时就不太同意,说他们老王家身体不好,担心遗传病的意思。这是爷爷去世后我听老姨奶奶和奶奶念叨的。
  爷爷奶奶两家都是多子女家庭。爷爷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五个姐姐。姐妹们都很早去世,现在只剩两个弟弟我叫二叔和老叔的还在。一个在沈阳,一个在长春,都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
  脑血栓是他们老王家的遗传病,包括爷爷一家人大都死在这个病上。大大若活到老年,那样的体型,恐怕也免不了。
  奶奶说,爷爷的基因缺陷都遗传给大大了。
  我只遗传了一个痛风。这个病传男不传女,所以你是安全的。
  话虽这么说,你也要注意,咱们都有发胖的基因。
  奶奶有两个兄弟两个妹妹,早年有一个妹妹夭折了。这四个兄弟姐妹都还在。两个姨奶奶你都见过。
奶奶她爸这边大概是小地主,殷实人家。
  她妈这边一直混得不好,到她姥爷这一辈还在给人家扛长活。
  这家人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姓刘,跟王家有点瓜葛,爷爷的一个姑姑嫁给这家人的儿子当过媳妇,后来死了。爷爷管这家人的儿子叫姑父。
  奶奶的姥爷虽然在人家当长工,但和东家关系搞得很好,女儿认了人家老太太当干娘,和这家人儿子姐弟相称。所以,爷爷的这个姑父同时也是奶奶的干舅舅。
  这位姑父兼干舅舅,曾在爷爷奶奶两家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咱俩来说,最重要的是爷爷和奶奶的认识结婚似乎是这位姑父的女儿介绍的。

  和爷爷从不提自己的父母不同,奶奶很崇拜自己的母亲,十分爱说她妈。
  我小时候,家里也是和母亲这边亲戚走动得多,两个姨奶奶一来,姐儿几个的一个长青话题就是聊我姥姥。
她们都已经为人母了,聊起妈来仍像小女儿一边叽叽喳喳一边啧啧赞叹。
  奶奶形容她妈,用得最多的词是“刚强”。她讲,她妈19岁嫁进薛家第一个大举动就是在干兄弟的帮助下逃出婆家,去日本找16岁的丈夫,用奶奶的话说“反抗封建婆婆”。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小媳妇,裹着小脚,不识字,漂洋过海找老公,既是冒险又是丑闻。
  奶奶她爸当时在大阪一间丝绸铺子当学徒,挣不了几个钱。奶奶她妈去了,一个接一个生孩子,供一家子,吃不起肉,怕人笑话,奶奶她妈就跟日本邻居说,我们信佛,吃素。
  一家孩子都只有一件好衣服,奶奶她妈连夜洗,连夜熨干。第二天穿出去,日本街坊都夸,呦,你们家孩子怎么天天穿新衣服呀。(是不是讽刺啊?)
  这帮日本人也是小市民。
  咱家有一张照片,奶奶拉着她哥的手和她爸她妈在大阪一个公园里和鹿一起的合影。
  都穿得很体面,和洋混杂,是那时日本小资产阶级一家的典型装束。
  身上的衣服也许都是她妈刚熨干的吧。
  奶奶说这些总是喜不自胜,满脸放笑。她说,姥姥可开明了,那时就说了,女孩子必须念书,将来独立。
  奶奶生在大阪,她对人殷勤起来那个劲儿总让我想起传说中的日本女的。
  奶奶说,姥爷在日本辛苦了几年,存了一些钱,回东北经商,开了一家铁工厂和一间绸缎庄,发了。
  在大连买了海边的房子,“家里天天吃席”。
  那时东北叫“满洲国”,是日本人替溥仪做的复国大梦。奶奶说那时她不爱吃肉,只吃水果,对皮肤好。
  说自己“最会来事儿”。晚上弟弟妹妹都睡了,她一人等她爸下班回家,她爸总给她带栗羊羹、糖炒栗子什么的。
  我问奶奶,全国人民艰苦抗战,你们家日子过得那么滋润,我姥爷不会是汉奸吧。
  三姨奶奶说,你姥爷胆可小了,不招谁不惹谁,就是个本分的买卖人。
  我问,我姥爷算大资产阶级吗?
  三姨奶奶说,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奶奶说,她们小时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学校全是日本老师,语文课念的是日文。她有一次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同学们指指点点议论,说,瞧,中国人。
  爷爷说,亡国奴自个儿不知道。
  爷爷一直说奶奶是咱们家的亲日派,奶奶什么事都爱和爷爷戗戗,惟独这件事满不在乎。奶奶确有日本情结,不好讲亲日吧也一向乐以知日派自居。
  爷爷不喜欢日本人,日本人在农村比在城市里不是东西。爷爷一提起日本人就称他们“小日本”。但他又说“最坏的是高丽棒子”。
  奶奶说爷爷家是 “穷棒子”,这是东北人过去对穷人的蔑称。奶奶一这么说,爷爷就很激动,说奶奶是小资产阶级清高,骨子里瞧不起劳动人民。这在毛泽东时代是很严重的指控,差不多等于说这个人是思想犯。但就在那样的时代,也没见爷爷把家里穷当光荣的事,否则他也不会这么生气。
  爷爷的腿上有一大块亮闪闪的疤,我小时候听忆苦报告听拧巴了,认定那是地主家狗咬的。
爷爷说不是,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
  我要他忆苦。他说他上到初一就因为家里穷休学了。说大年三十大雪纷飞走很远的山路到地主家借了三十块钱和一袋面回家过年。
  我说地主怎么会借给你。他没好意思说地主也不都是坏人,而且还可能是亲戚,还可能出Communist Party员。
爷爷后来参加抗日,进太行山当八路就是地主儿子爷爷他姑父安排的。
  那是1945年,从关外到关里是国境有海关检查。爷爷的表姐一副阔小姐派头把他带了出去。那时这个姑父已经是Communist Party方面的高官。
  出关前,爷爷在一家粮店当过管吃不给钱的小伙计。跟我说每天的工作是把面口袋吊起来拿棍子抽,抽下的面粉是赚的,然后把成袋面原价卖出去。


  爷爷还当过满洲国的警察。这他不说,是“文化大革命”有一次我偷翻他抽屉看到他写的交待材料。
有一次他打我,说我不学好。我说你还当过伪警察呢。他一下颓了。
  奶奶家日本投降后败落下来,铁工厂和铺子被政府当逆产没收了,那也不证明姥爷和日本人有勾结,当时国民党接收大员到了沦陷区,很聪明的发财手法就是扣你个 “附逆”的帽子侵吞了你的财产还叫你没处喊冤去。
  中国官吏第一本领就是欺负本国百姓,这也是在中国做百姓最寒心的。
到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在东北失败,奶奶家已经沦落到靠变卖家产过日子,最后一套细瓷餐具也拿出去换了苞米面,可说是一干二净。
  Communist Party进了沈阳,给老百姓重划三六九等,新词儿叫“成分”。姥爷定的是城市贫民,比无产阶级——产业工人略逊一筹,不属于严办对象,近乎农村无地流民,我以为——属不属于联盟基础这要请教党校专家。
  这中间出过一件对女的是大事的事儿。我也是最近看奶奶自己写的自传才知道的。奶奶这本自传写得不得要领,通篇如工作简历加思想汇报,只有这件 事——堪 称 隐私——本人作为儿子相当震撼。本想告知你,但奶奶自己说将这段删了——最近。我也只好隐了。你猜吧——照女人最无奈又貌似为家庭牺牲那方向猜。我可不想让奶奶觉得我故意——她已经时而流露、指责我报复她。
  我只能告诉你那件事发生的时间:一九四九年。背景:国共东北最后一战,辽沈战役——史称。地点天津。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林彪围长春饿死很多人。奶奶一家怕沈阳也被围城,决定姥爷留下看家,姥姥带着奶奶和其他几个姨和舅舅到北平避战。
  奶奶是家里最大的女儿,姥姥是小脚,几个姨和舅舅都是小孩,到了北平要紧的事只能由奶奶出面奔走。
奶奶拿着家里最后一笔钱去买粮食,结果被带她去的人,大舅一个东北大学的同学给骗走了。骗术也很简单,那个人带奶奶去粮店,让奶奶在外边等,自己拿钱进去,从另一个门溜走了。
  奶奶当时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哪里有什么阅人经验,蒙她太容易了。
奶奶家有一张照片,是她们刚到北平在颐和园万寿山下拍的,奶奶穿着旗袍,一家人里个子最高,挺好看的。
  你也见过奶奶年轻时的照片吧,确实很好看,大眼睛,高鼻梁,还有一头红头发。
奶奶一说谁好看都是大眼睛高鼻梁。我问她,你觉得马好看吗。
  红头发容易白,我很小就看奶奶染发。一次撞见她刚洗过头,一头花白,以为不是自己妈。
  这笔钱没了,奶奶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仗还在打,越打越大,关里关外的交通断了,想回沈阳也回不去。
  大约在这时,天津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是奶奶读奉天第一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时要好的同学,知道奶奶是美人……下边没了。
  总而言之,奶奶曾经为家人委屈了自己——能叫牺牲么吃不准,你定——也没传说中那么自私像你我一样。
奶奶的自传中这段也没细节——没叙事——是论说文。她自称回忆录但所有人名都是假的连她自己在内,我不禁问她:您这是回忆录么?她倒不是成心,是真没概念,隐去糟心事除了脸皮儿薄——她潜意识里还文以载道呢。她对此经历的不痛快,是藏在我姥姥她妈的一句治家格言——你一定也有印象——里表达出来的,她写道,她一直记着我姥姥对她说的话:女孩子要念书,自立。
  奶奶的自传中没有说谁坏话——怕得罪人我以为,老好人儿回忆大家伙就是这么个性质。
  还是1949年,东北全境解放。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已分别结束,整个华北成了Communist Party的天下,史家讲:改朝换代——革故鼎新。
  姥姥一家回到了沈阳,奶奶借考大学离开了天津,还真考入长春的一所军医大学——教会学校刚刚改的。这既是上学也是参军是进步是革命没人敢拦挡——现在哪件事儿是没人敢拦的呢?
  我以为这事对奶奶心理造成严重创伤虽然她坚不承认。过去对她那么疯狂工作没事也在医院呆着七十岁了也不肯退休经常讽刺。对她总逼你的功课,动不动把姥姥那句名言挂在嘴边自诩一生就是这句话的写照十分反感,认为她是个缺乏情感被当时阶级伦理彻底xi-nao的人——特别是爷爷血栓了之后,我对她照常上班几乎感到气愤。现在看来错怪了她,她其实是个病人。
  奶奶曾经跟我说过,她那个年代一般女孩子就是家里有几个钱也大都身不由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那一班女同学,日本占领末期就有家里做主嫁给汉奸的。民主联军来了动员走一批。国民党进沈阳又被那些军官娶走一批。都是中学生,被有势力的男人带到不知天南地北去了。
     她有个国文老师疑似Communist Party地下人员,私下给她们传鲁迅和苏联的小说看,差点把她动员走。
     她16岁,回家跟姥姥说,被姥姥拦下了。姥姥说你跟那些大老爷们儿钻山沟能钻出什么好。
     可见她也天真过。她那个时代的人最绕不过去的词儿是“进步”。现在好点了听说,让落后了——你听说了么?
     爷爷死后,你和你妈去了国外。我和奶奶聊过几次天。我说我的一生很明确,是为自己。问她:你呢,你的一生是为什么。
     她怔了一下,说:为别人,为那些病人。片刻,赔着小心对我说: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我无言以对。
     ——2007年8月9日补白:我只能说我们这儿曾经发生过一次改变物种的革命。
     奶奶军医大学念了3年,去了朝鲜。
     朝鲜正在混战,中国站在北韩一边,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支持南韩,双方百万战士蚁聚于挂钩形朝鲜半岛腰部互相攻防,从二战式的闪电进攻、跨海登陆打到一战式的堑壕战,整个朝鲜化为焦土仍僵持不下。你知道美国的军事名声的,尤其是他们的空中优势,老姨奶奶说,姥姥得知奶奶去了朝鲜,天天在家哭,怕奶奶叫美国飞机炸着,每日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她女儿。
  奶奶回忆这段战争经历倒很平静,说她入朝没多久,双方已经打顶牛了,在板门店签了停战协定,形势一下好了,美国飞机不再到处轰炸。
     她在后方医院,最大的不安全就是散步可能碰上渗透过来的南韩特工队,她们医院有过女兵失踪,说是给绑架去了南方。
     她说吃得挺好,祖国的慰问品吃不完,前方部队还殷勤地给她们送缴获的美国罐头。
     部队伤员也不多,闲来净给当地朝鲜老百姓看病和上山采金达莱。她的日语在朝鲜用上了,那儿的老百姓都会讲不止几句。她说朝鲜的大米比长春的好吃。
     从朝鲜回国,奶奶一个疤也没落上,全须全尾儿去了南京一个步兵学校当军医。爷爷在这间步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员。
     爷爷这个兵当得也比较顺,1945年参军没下连队——连队是真正放枪的——直接进了太行根据地的“抗大”六分校学习。爷爷把这归于他的学历,在当时的八路军里,初中一年级就算知识分子了。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在刘邓所属王树声部做侦听破译敌电的工作。这个工作是司令部工作需要认字不是一般的聪明但是安全——跟在首长身边,部队只要不被聚歼就没有直接被瞄准的危险。
     刘邓在内战中是打得比较苦的一支野战军,担负战略进攻任务,向大别山展开,在蒋管区无后方作战。司令部也要天天跑路。
     爷爷在大别山里转来转去时得了疟疾,胃也饿坏了,其他倒无甚大碍,战争局面好转后,以其聪明伶俐改给首长当秘书。
     渡江之后,他的首长驻节武汉,他也一直在武汉军区机关。二野后来进兵西南,入朝轮战他都没去。
     中间一度下到直属部队一个团里任职,是混个作战出身的意思我猜啊。军队也有同行相轻这种事情,作战的和搞情报的互不服气真到论资排辈的时候——这也是乱猜——这也是中国的文化精神:鱼帮水,水帮鱼。给首长做几年秘书,客气的首长总要给安排一下,非常正常。
     他这个团很快编掉了,他去了南京“总高”,见到奶奶。
     爷爷后来不太顺,“总高”解散后他来北京重作冯妇,又给首长当秘书。这个首长的山头整个没起来,他也没戏了,几十年泡在参谋、教员的位置上,经常自嘲: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离休后意气消沉,跟我抱怨:职务也压了,级别也压了。
     爷爷奶奶在南京这个相遇也许不是偶然的,这里又能见到爷爷那个姑父的影子。
     东北解放后,那个曾带爷爷去太行的表姐又在姥姥家出现了。论辈分她该管姥姥叫大姑。
     不清楚这位奶奶也可以叫表姐的表姐在奶奶上军医大学起过什么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面临失学的三姨奶奶,借干舅舅的名儿进了东北一所供给制干部子弟学校就读。这就算有恩了。
     这位两家的表姐和爷爷感情最好。对奶奶家的情况也熟悉,见过奶奶。从中促成一段好事,有这个面子,也是顺理成章。甚或可说是亲上加亲

     不管奶奶是不是因为恋爱关系调到南京,反正她在南京很快和爷爷确定了恋爱关系。听爷爷口气,奶奶那时就挺管他的,不许他吃肥肉,不许他喝酒。奶奶说,1955年授衔后改工资制,爷爷和一群单身狐朋狗友,天天在教员食堂大吃大喝,补解放前亏的。国防大学有一个爷爷当时的死党,四十年后见了奶奶还作大惊状。
     不久,奶奶和爷爷结了婚。在自传里她写,她告诉了爷爷她以前的事。爷爷说,没关系。
     结婚照片上的爷爷奶奶扛着肩章一个是少校一个是中尉,爷爷端坐,奶奶歪着头倾身从右上方入画。那时兴这姿势。
     五几年的军装是苏式的,军常服还配武装带,束腰拔胸,奶奶烫着短发,眼睛明亮。
     爷爷不戴军帽是个分头,细皮嫩肉,都不像缺过油水的。
     咱们家,大大五官随奶奶;我、你,咱俩是爷爷这一系列的。我到十八岁的照片看出随爷爷。
     之前挺不靠谱的,脏孩子不知道像谁。所以你也不用着急,到时间自然出落出来,一定是美女——玩气质那种。
     大大一直胖,眉眼是奶奶的,脸蛋是两个奶奶。
     大大1957年出生,是爷爷奶奶的头生子。连年丰收,供给充分,物价低,军人工资又高,生活方式全面向苏联看齐。
     奶奶按苏联育儿标准对大大进行喂养,半岁就一天半斤肉,奶奶自己说,把大大的吸收细胞都撑大了。他们带着他在中山陵拍的照片,大大就像只小猪。
     第二年,他们生了我。
     老萨达姆我见过。小学中学时上街挥舞小旗欢迎过他,是咱们国家的好哥们儿,大鼻子,鬈毛,媳妇儿特瘦。他一个,北韩金正日他爸金日成一个,阿尔巴尼亚霍查一个,加上流浪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一个,是当年咱们国家四大近亲,老来。小时候我一听新闻广播,罗国使馆开“祖国解放日”招待会,就知道我生日到了。
     我是南京八一医院出生的,所以护照上出生地要写江苏。那医院我去过,又忘了。实在和别的部队医院譬如你外婆家没什么分别。
     南京“总高”原来那个院子在孝陵卫,现在是一所地方理工大学,和你出生的老政治学院83号院别提多像了。
     能阅几千兵的大操场;庙似的大礼堂;老大爷似的垂柳;一座座岗楼似的宿舍楼教学楼和一扇扇敞开无人的楼门。
     惟一不同是操场四周环绕一圈明沟,南方雨水大,走水的,沟里的草又绿又肥。我去的那天,刚下过雨,沟里存着绿茶般澄澈的水。
     中国人其实挺愿意省事的,一个时代一张图纸。我站在那个操场边,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旧楼直晃范儿,好像自己随时会从一个楼门里走出来。
     世界上很多院子长得一模一样。有一年去慕尼黑边上的达豪集中营,一进去惊了,完全是我在山东即墨北海舰队新兵团呆了三个月的据说原来是日本军马厩的那个院子的翻版。
     也是一排排钻天杨一排排平房一排排上下铺一排排水龙头一排排抽水马桶——我们是一排茅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3 19:11 , Processed in 0.0289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