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37|回复: 1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兄弟还是叔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6 15: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看过刘心武在百家讲坛的《解密红楼梦》系列,感觉刘像写侦探小说一样,来揭秘红楼梦一些所谓的谜团,像我这样的红学外行看看估计很有趣,恐怕很多红学专家并不认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被引用最广的脂砚斋批语,那么脂砚斋到底是谁呢?下面文章给的答案你相信么?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个林黛玉。《红楼梦》真乃旷世奇书,比之同时代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哈默雷特》,后者就只有提鞋的份了。嘿嘿。希望莎迷们不要见怪。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7091901009a4z.html

【提示阅读】
我们知道,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留下了大量的脂批,这些脂批透露了有关脂砚斋与曹雪芹,脂砚斋与《红楼梦》中人物、事件之间的信息,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也许可以解开《红楼梦》研究中的许多谜团,包括脂砚斋本人的身世之谜。关于脂砚斋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脂砚斋是曹雪芹叔叔、妻子、兄弟。更有人说脂砚斋是个女性,她是书中人物史湘云的生活原型。那么,究竟哪种说法符合情理呢?
【阅读正文】
    有人说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自己。他自己自问自答,自己写的书自己批。这个举了书里边一些例子,:“‘后’字何不直用‘西’字”,这是一句批语,后头“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一问一答,好像都是自己在那玩儿文字游戏,这是一种说法。对不对呢?靠不住。为什么呢?因为里边大量的批语非常明显的是另外人的口气,不是作者的口气。而经常针对作者的一些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针对作者的一些说法加以评论,或者透露这件事背后的一些所谓的真事。
    还有一种说法呢,这个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兄弟。这种说法呢,也有一定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批语里边有大量的回忆过去的好多事情的这个内容,而且动不动就说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屈指三十五年这样的话,显得比曹雪芹年龄还要大,尤其是有一些批语,对曹雪芹是一个明显的上对下的口气,所以不大像他的兄弟。尤其是曹雪芹有一些事情都不一定经过、见过,即使经过、见过也不一定记得很清楚,他的弟弟更记不清楚。当然书里边有一段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 原来有一本书叫《风月宝鉴》,“乃其弟棠村序也”,他弟弟棠村给他作的序。既然能作序,也能加批语。但是我们看,整个的批语看下来,弟弟的口气不是很像。
    第三个说法呢,脂砚斋是个女的,不是男的,甚至很可能是曹雪芹的续弦妻,是他的妻子。他夫妻俩在做这个事,一个写书、一个批书,形影不离。一直到曹雪芹死了以后,这个批书人还在批,未亡人,还在继续地加批语。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批语当中大量的口气是一个男人的口气,不像是女性的口气。例子太多了,咱们不能一一列举。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雪芹的长辈。
    究竟这些说法哪一种说法接近准确?我们来看一下。有一个人叫裕瑞,就是《枣窗闲笔》的作者。裕瑞跟曹雪芹不直接认识,但是他的舅舅们跟曹雪芹是好朋友,跟曹雪芹非常熟。他从他舅舅那儿听到了很多关于曹雪芹,关于《红楼梦》,关于脂砚斋的消息。按他的话说,就是闻之于前辈姻戚,前辈姻戚就是舅舅,他是听他舅舅说的,他舅舅是谁?他舅舅都是富察氏的几位,富察明义,富察明琳、明仁、明瑞等等,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曹雪芹的好朋友。而这些人当中,像明义还是最早看过全本《红楼梦》的,八十回以后没有丢失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像明琳,有一次敦敏,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到明琳的养石轩去,忽然听到隔壁有人高谈阔论,听声音就是曹雪芹,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跟曹雪芹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没见了,非常惊喜,赶快过去一看,果然是曹雪芹。这至少就证明了,明琳、明义这些人跟曹雪芹的关系,是非常熟悉的。
    我们知道,一本书写出来,刚刚脱稿的时候,这个书还没有传布出去的时候,看书的人一定是非常小的一个圈子,不可能是不熟悉的人,所以裕瑞的舅舅们跟曹雪芹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密切的,裕瑞的这个消息应该是接近准确的。所以你看他说,曹雪芹其人素性放达。曹雪芹的性格这在曹雪芹的其他朋友的这个文字记载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可以印证。你看他说曹雪芹的长相,他说,曹雪芹高谈阔论起来,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这些特点。他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愈出愈奇。他说,他看过早期的《石头记》,最重要的是他看到过卷卷上边有其叔脂砚的批语,这是他的话。其叔脂砚是谁?就是作者的叔叔脂砚,脂砚就是脂砚斋。也就是说他是惟一的,一个非常明确的说出来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叔,而且这个人就是批书的人,在《石头记》上加批语的人,再明白不过。他有没有可能说错呢?也有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事情,很可能有出入。但是其它的所有的说法连这样的证据也没有,都是推测,都是一些或然的结论,直接的记载仅此一条,后来的各种传说,比裕瑞这个距离要远多了,所以在没有其它资料发现的时候,我们宁肯相信裕瑞的话。
    我们看看这些批语的内容,看看批语的口气,看看批书人的身份,感觉也大体上相信这是曹雪芹的长辈。当然也有人推测,这不一定是他叔叔,也可能是他舅舅,舅舅也是长辈?。那曹雪芹舅舅是谁?曹雪芹舅舅是李家的。李家呢,他的舅爷叫李煦,是苏州织造,苏州织造李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鼐,一个叫李鼎。有人就说李鼎很像,从年龄上,从多才多艺上,尤其是喜欢戏曲这方面都很像脂砚斋。但是有什么证据没有?没有,都是推测。所以说他是曹雪芹的兄弟,说他是曹雪芹的妻子,说他是曹雪芹的舅舅,说他是曹雪芹本人,这些说法都没有直接证据,只有“其叔脂砚”这几个字是明明白白地记载。所以很可能这个脂砚斋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叔叔。当然如果有新的材料发现,能够推翻裕瑞的话,我们肯定从善如流了,要改过来嘛,当没有新的资料发现之前,不能臆说。猜可以猜,但是不能作为结论,尤其不能作为定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全部书稿丢失之谜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70919010092vg.html

一提起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它的作者曹雪芹。可是围绕着曹雪芹,却有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谜团,让人们对这位天才作家始终如雾里看花,捉摸不透。许多人甚至感叹道,凡是涉及曹雪芹的问题,几乎全是未解之谜。比如说曹雪芹究竟生在哪一年,死在哪一年?他的家庭是怎样的?他的父亲到底是谁?他是如何创作《红楼梦》的?而《红楼梦》书稿又是如何丢失的,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在曹雪芹的身上会有如此多的不解之谜?而这些谜团真的就无法破解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曹雪芹耗尽十年心血写成这部千古奇书,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个中滋味,远非常人可以理解与感悟。但就是这样一部旷世奇书,命运却屡遭磨难。手稿全部丢失,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残缺不全。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基本上是曹雪芹所写,而后四十回的文字则是由清代文人高鹗整理续写的,红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高鹗的续书与曹雪芹的原稿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那么,《红楼梦》的书稿究竟是如何丢失的?周岭先生又是否能够破解这一未解之谜呢?
    通过周岭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书稿很可能在曹雪芹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丢失,而此时的曹雪芹由于生活贫病交加,已经失去重新创作《红楼梦》的能力和条件,从而把这个巨大的文化遗憾留给了后人。不过,还有一个疑问困扰着我们:也就是除了《红楼梦》本身的书稿之外,为什么曹雪芹所有的手稿,包括诗文字画,只字未见,犹如"人间蒸发",丢失得干干净净?周岭先生将会如何破解这一疑问呢?
    从今天开始,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周岭先生走进《百家讲坛》,以全新的视角,解密充满谜团的曹雪芹。系列节目《周岭解密曹雪芹》第一集《书稿丢失之谜》,敬请关注。


   【本讲演讲内容全录】



    知道我讲曹雪芹,有个朋友问我,曹雪芹长得什么样?像贾宝玉吗?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写的贾宝玉是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是一个风神飘逸的绝世佳公子。曹雪芹完全不同,曹雪芹是一个黑胖子。曹雪芹的生平资料非常少,但是惟独对他长相的记载还有那么一个非常可靠的材料。

    有一个人名字叫裕瑞,他写了一本书,叫《枣窗闲笔》。《枣窗闲笔》里边记载了曹雪芹的很多事情,比如说素性放达,性格很好,善谈吐,要是听他说起话来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这个人的记载可靠不可靠呢?我们知道,有很多记载是道听途说,但是裕瑞的记载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为什么?因为裕瑞是听他舅舅说的,他舅舅是谁呢?他舅舅是曹雪芹的好朋友,跟曹雪芹非常熟。而且,这几个舅舅当中至少有一个人是看过早期《红楼梦》的全本内容的。所以,裕瑞的记载说,“其人”,说曹雪芹这个人;“头广”,脑袋很大;“身胖”,体胖;“色黑”。所以,曹雪芹跟贾宝玉一点也不像。

    但是贾宝玉呢?曹雪芹笔下说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当然有些话是反话。

    曹雪芹一生问号太多太多。比如他究竟生在哪一年,死在哪一年?他的身生父亲是谁?他究竟活了多大岁数?都是谜。尤其是他哭成的一部大书——《红楼梦》,在他活着的时候,后半部书稿还丢了,这才是一个绝大的悲剧。我们知道,这部书耗尽了曹雪芹十年的心血,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早期抄本有一段批语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这个书是哭成的,这个书到处都是眼泪,书里边是泪,书外边是泪,写书人流泪,批书人也流泪。批书人有一段话说,“予尝哭芹”,我哭曹雪芹。“泪亦殆尽”,这个眼泪也快哭干了。读者也哭,这部书不知道感染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赚取了读者的多少眼泪,这是一部奇书。这么好的一部书,后半部丢了,我们可想而知,曹雪芹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对曹雪芹是一个多大的打击。

    书怎么可能丢呢?我们知道,曹雪芹生平资料特别少,读其书,知其人,人和书要对应着看。

    曹雪芹有很多谜,围绕着《红楼梦》,也有不少的谜,解谜的钥匙是什么?就是人和书,我们把它对应起来,可以互为解谜的钥匙。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这本书,要读好这本书,一定要了解曹雪芹这个作者。而要了解曹雪芹这个作者,大量的东西要到书里边去寻找。谜是要一个一个解的,我们今天就来先解第一个谜,也是最有趣的,也是最难解的一个谜,这个谜就是曹雪芹手稿丢失之谜。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活着的时候,《红楼梦》的后半部书的手稿丢了。实际上,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曹雪芹的全部手稿通通丢了,不只是一个后半部书。我们所能看到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文字,内容基本上是曹雪芹的,但是曹雪芹的真迹,一个字也没留下来,全丢了。不单是这部书的手稿全丢了,曹雪芹其他著作他的真迹也没有留一个字下来。我们知道,曹雪芹这个人工诗善画。诗呢?现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有两句,是一首残诗,还是他朋友给记下来的。画呢?一幅也看不见。曹雪芹在贫病交困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靠卖画为生,根据朋友的记载,“卖画钱来付酒家”,他好喝酒,饭都快吃不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个酒也离不开,酒钱到哪儿去付?卖画。画,见不到了。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这么伟大的一个作家,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一部《红楼梦》,我们居然连他手稿的真迹,一个字也见不到。



串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曹雪芹耗尽十年心血写成这部千古奇书,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个中滋味,远非常人可以理解与感悟。但就是这样一部旷世奇书,命运却屡遭磨难。手稿全部丢失,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残缺不全。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基本上是曹雪芹所写,而后四十回的文字则是由别人整理续写的,红学研究者普遍认为,续书与曹雪芹的原稿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那么,《红楼梦》的书稿究竟是如何丢失的?周岭先生又是否能够破解这一未解之谜呢?

     那么,他这些手稿都是怎么丢掉的?历来说法不一,多数都是推测,尤其是《红楼梦》的后半部分,那我们就从《红楼梦》的后半部分丢失说起。

    《红楼梦》的前半部分是八十回,后半部分是多少回,我们不能够确切地知道。根据这个书的抄本的批书人透露出来的一些消息,我们知道,大概后头丢了三十回左右。也就是说,这部书可能是一百一十回,也有人认为是一百零八回。后三十回全丢了。

    有那么几种推测说,大概曹雪芹没写完,说书稿丢了是个托辞,拿不出来了,就写到八十回,戛然而止,后边没有了,对外就说后边三十回丢了,他那些朋友们也跟着这样说,这是一个说法。

[推测一:书稿没有写完]

再一种推测说,写肯定写完了,但是大家太喜欢他的书了,这一部分又特别好看,所以把这一部分书稿给藏起来了,借口丢了,不还了,这是一个可能。

[推测二:书稿被借走未还]

    还有一种说法呢?说曹雪芹越往后写,里边容易惹祸的文字越多。所以,曹雪芹自己或者他家里人害怕了,怕惹事。因为清代的文字狱特别多,特别残酷,所以自己家里边,自己或者知近亲友把后半部书稿给烧了,销毁证据,别惹祸。

[推测三:书稿被自己人烧毁,以避文字狱]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朝廷把这个书给盯上了,而且发现八十回以后部分要传播开来的话,影响一定很大,对朝廷一定不利。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把八十回以后部分给骗走了,然后给销毁了。甚至,还请了一些人代笔,写了后四十回,来削弱整个书的思想高度,削弱整个书的影响。

[推测四:书稿被朝廷销毁]



串片二:



    四种推测,各有一定的道理。让我们先从第一种推测,也就是“书稿没有完成”这个推测开始,对四种推测逐一做出分析和判断。

    应当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写作与修订,一定与作者的生活条件、人生经历、教育程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曹雪芹由于晚年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写完《红楼梦》就去世了。因此,他留给后人的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红楼梦》。那么,这种推测会是真的吗?周岭先生是否会赞同这种推测呢?

这几种说法对还是不对呢?至少是靠不住。

    首先第一种说法,我们知道,这个书写出来之后,最先看到书稿的,最先把书稿拿来自己抄的,一定是最知近的亲友,不会是外人。所以,这个圈子非常非常小,这么小的一个圈子,书稿能传丢,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书稿究竟写完了没有?

从批书人提示的这个情况看,应该是写完了。因为最早的抄本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是个批书人,“重评石头记”,就是不是第一遍做批语,做评论,在这些批语当中,透露出来他曾经看过全书的,尤其是被丢掉的后半部的若干内容。

另外,曹雪芹的一个好朋友,叫明琳,明琳有个兄弟叫明义,他们都姓富察,是富察氏,这个人叫富察明义,富察明义就曾经看过全部书,整个一部书他还写了一篇小序、二十首诗。这二十首诗是反映了《红楼梦》的全书的重要内容,尤

    其是后几首,其中有一首是写林黛玉之死的。林黛玉之死,从诗里边看,和今传本的后四十回完全不一样。他这首诗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红楼梦》里边有一个很美丽的篇章,就是黛玉葬花。黛玉葬花的时候,念了一首葬花词,这首葬花词写得很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是这首。写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首诗有明显的谶语的性质。什么叫谶语呢?就是暗示、隐藏林黛玉日后的一些故事和结局,说是林黛玉的谶语。但是林黛玉自己在写葬花词的时候,在葬花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情况,所以说“似谶成真自不知”。后边两句,很有意思,叫“安得返魂香一缕”,我到哪儿去找返魂香?我们大家知道,传说当中有一种香叫返魂香,就是人死了以后把香点起来,人能够起死回生。如果我要能找到返魂香,就会把林黛玉给救过来。救过来以后干什么呢?“起卿沉痼”,林黛玉是病死的。痼就是病,就是很沉重的病,很重的病,一病无医,病死了,并不是像后四十回那里写的那个死法。如果我有返魂香把她救过来的话,还可以“起卿沉痼”,就是把她起死回生以后续红丝,还可以跟贾宝玉结婚,这很奇怪。这个故事情节,前八十回里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也不是这样写的。这大概就是原来《红楼梦》的面貌,原来《红楼梦》的故事。这个明义他不会乱说的,他当时看到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也就是说,他看到的《红楼梦》是全的,是完整的,《红楼梦》一定是写完了,所以并不是没写完,说丢了是托辞。



串片三:

    根据各方面的材料判断,周岭先生认为,第一种推测,也就是认为曹雪芹没有完成书稿的这种推测不能成立。那么,后面的三种推测呢?这三种推测,论据较多,论证也合情合理,其中那一个会离正确的终点更近一步呢?而周岭先生究竟将如何破解曹雪芹的书稿丢失之谜呢?

    会不会被别人藏起来了呢?不还了呢?

    明义这个诗前面的小序里边说得很清楚,这个序里边讲了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明确了这个书是曹雪芹写的,他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曹雪芹拿出来他写的《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这个书写的都是风月繁华的故事。“盖其先人,为江宁知府”,他们家是江宁织造,把他们家的情况说了一下。“其所谓大观园者”,他这个书里写的大观园,“即今随园故址”,就是今天的随园,随园在什么地方呢?在南京。随园是谁的花园呢?是清中叶有一个大诗人叫袁枚,袁枚的花园。袁枚有一部书叫《随园诗话》。我们研究饮食,研究营养学,研究饮食文化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有一个《随园食单》,就是袁枚的,都是菜谱。随园就是袁枚家的园子,但是袁枚之前是谁的?这个园子最早应该是曹家的,是曹雪芹他们家的。他们家被抄家以后,赏给后任的织造隋赫德了。隋赫德坏了事以后,园子辗转到了这个袁枚手里。说这部书,“惜其书未传”,可惜这个书没有传出去,也就是说,真的范围很小很小。“世鲜知者”,外头人很少有人知道。“余见其钞本焉”,我,就是富察明义,我见过他的抄本。这个抄本也可能是前八十回,不包括八十回以后部分。肯定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边在传看,很小的范围里边,每个人跟曹雪芹的关系一定是非常好的,非常近的,数都数得出来。谁把这个书拿走了,自己藏起来,借口丢了不还,不近情理,这是不可能的事。不是说谁都可以把书拿走,你传给我,我传给你,传着传着不知传到谁手里去了,丢了。手稿啊!作者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写出来的这个书,随随便便就给人拿走了?丢了还不找,这是不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这部书里边真有很多有可能惹祸的这种文字呢?

    有可能。不是说后边丢掉的部分,就是前八十回里边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按清代文字狱的标准砍脑袋的东西,前八十回里就有,不必后三十回。如果真要是追究他的话,前边很多问题都足以罹患文字狱了。

    为什么要把后半部分给销毁呢?我们知道,清代的文字狱的确很多,但是,我们查遍了所有的文字狱档,没有一个文字狱跟小说发生过关系。为什么?实际上,小说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高度不同。我们今天看小说,我们今天看小说家,尤其是我们今天看明清小说,我们今天看《红楼梦》,给它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是我们今天的视角,当年不是这个情况。我们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成就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我们今天讲文学史对古人作品的评价。而在当时不是这样,明清时代,正统文学样式是诗文。读书为了干什么?读书做官,读书做官怎么才能做官?就要考试,考试考什么?考小说吗?不考。考戏曲吗?不考。考什么?考诗文,考八股,考这些东西。所以小说实际上跟晋升身没有关系,跟考试没有关系,跟做官没有关系,跟做事没有关系。小说是闲书,是杂书,小说是消遣的东西,小说那个时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既然是这种东西,没人重视,不会有人在小说里边寻章摘句,去举报,或者官府来查小说,说查到有什么不该写的字句,就把这个作者抓起来,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曹雪芹也不必害怕。

    如果真要找的话,我们刚才说不必八十回以后部分,八十回里头就有很多。比如说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大家知道,有一个小女孩叫芳官,是《红楼梦》里边的小戏子,这个小戏子后来元春省亲之后闲在园子里没什么用,再加上老太妃薨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就把小戏子分到各房做丫头了,芳官就分到怡红院。你看大家捉弄她的时候,说她什么?小骚鞑子。给她起了个什么名字呢?叫耶律雄奴,少数民族的名字,就这一点已经犯忌了。因为满族入主中原,最敏感的是不愿意看到对他们除汉族以外的民族说一些所谓的不恭敬的话,这些字眼会让人联想起异族入侵和异族入主,会引发一些民族意识。如果真是追究他的话,就这一点已经构成可以兴狱的问题了,我们看很多文字狱就是一两个字,就遭了很大的祸啊!所以躲是躲不过去的。所以一定不是因为这个把后三十回烧了,辛辛苦苦写成的大书,更不用说曹雪芹本人了,是绝对不会把它销毁的。

    会不会被朝廷盯上了呢?

    我们说朝廷根本看不上这些东西。那有人可能要提出一个问题来,就是说,哎,那不是传说“高庙悦而然之”?高庙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不是都看了吗?说是和珅把这个书拿给乾隆皇帝看的吗?这是传说,这个靠不住。即使有这个可能,也是后来的事了,也是这个书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传布出去以后的事情。而这个书没造成影响之前,没有传出去之前,后半部书已经丢了,所以一定不是朝廷干的。这不是为朝廷回护,是朝廷根本看不上这个东西。写小说的人没有任何地位,小说不被任何人重视,更不用说朝廷了,这是拿后来的观点来看这个小说,看那个时代。



串片四:



    周岭先生认为,刚才论述的四种推测,都不能够足以说明《红楼梦》书稿丢失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这个困扰人们二百多年的难题,还是要首先从《红楼梦》的文本入手,找出蛛丝马迹。那么,周岭先生能否据此找到曹雪芹书稿丢失的原因吗?

    这个书究竟是怎么丢的?我们说,有两种可能被忽略了,这两种可能使得这个书稿不但是后三十回,整个手稿都可能逃脱不了被毁的命运。这两种可能,我们分析下来,是可以解开我们这个谜团的。

我们先说第一种可能。

    我们都看过《红楼梦》,《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是薛宝钗教导林黛玉。她跟林黛玉说,颦儿,你过来,跪下,我要审你。林黛玉说你审我干嘛?你昨儿在席上说了些什么话?林黛玉想我说什么了?哦,《西厢记》的词,《牡丹亭》的词,这个书不是女孩该看的,脸就红了。薛宝钗就跟她推心置腹地谈了一番。说的什么呢?你当我是什么人?从小七八岁上也是个淘气的,也是个够人缠的。那时候家里大人喜欢书,家里边藏着好多书,什么《元人百种》、《琵琶》、《西厢》这些书,我们都拿来看。兄弟们也多,大家都在一块儿,他们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出事了,大人发现了,怎么办呢?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过了。哎,这对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这九个字,大家注意。看西厢、琵琶,西厢是《西厢记》了,琵琶是《琵琶记》了,《元人百种》都是戏本啊,看这样的书,大人发现了,是这等处置方式。比这些书当时的看法要坏十倍的小说会怎么样?尤其是曹雪芹交朋友,曹雪芹的知近亲友当中,未成年人很多,曹雪芹交朋友是不论长幼的,只要同气相求就可以,合得来,谈得来就是朋友。比如说他曾经交过一个小孩子朋友叫敦诚,敦诚、敦敏是哥俩儿,敦诚、敦敏是宗室,就是皇族,他是谁的后人呢?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济格的六世孙,他们家犯过事,所以,整个家道败落了,但是身份还是皇族。曹雪芹在哪儿跟他们认识的呢?在右翼宗学,右翼宗学是干嘛的?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北京城不是按现在划区这个划法,是按八旗划的行政管理区划。我们看一下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整个城里全部按八旗划分,坐北向南,左手叫左翼,右手叫右翼,也就是东边叫左翼,西边叫右翼。雍正三年的时候,建立宗学,供宗室子弟读书,就是供这些皇家子弟读书。这些人读书就分两个学校,属于左翼的,都在左翼宗学读;属于右翼的,都在右翼宗学里读。这个右翼宗学呢?在今天的石虎胡同,就是北京西单有个石虎胡同,民国的时候门牌号编号是七号,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房子现在还在。从雍正三年,在这个地方开学到乾隆十九年搬到绒线胡同,后来又搬走了,就是今天的三中,左翼宗学就是今天的二中,这两个学校都是很古老的。敦诚、敦敏在右翼宗学读书的时候跟曹雪芹认识了,那个时候敦诚才多大?曹雪芹至少要比敦诚大十岁,为什么说至少?因为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有多大。曹雪芹生在哪一年,死在哪一年,我们不知道。曹雪芹究竟活了多大岁数,不能确切地拿到结论。所以,曹雪芹可能至少比敦诚大十岁,甚至有可能大十九岁。也就是说,敦诚跟他交朋友的时候很可能还是未成年人。比如说,曹雪芹要是把他的书稿拿给这个小孩子看,小孩子无晨无夕不在怀抱,哎呀,太好看了,这个书。结果,被大人发现了,这回会怎么样?那肯定比那个薛宝钗处置得一点都不会轻。薛宝钗读点什么《元人百种》、《琵琶》、《西厢》,还要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可想而知这个书稿的下场,一定把它烧掉。就像我们今天家里边大人看小孩子看了不该看的书,不该看的碟,会怎么处理?一样的,道理一样的。管它谁写的,大人不管那个,啪,一把火烧了,这个可能性太大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书稿真的再也找不着了,烧了,再也找不着了。

    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就顺带可以解决另一个困扰了很多读《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困扰了很久的一个谜。我们知道,《红楼梦》第七十五回,抄本第七十五回,回前有一段批语,是这个脂砚斋的批语,他说什么呢?他说,“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对清”,这个书,书稿有人誊写,抄写,有人校对,“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对清”,把这个书稿对清了。“缺中秋诗,俟雪芹”,有这么几个字。“缺中秋诗”,这一回是什么呢?这一回的回目叫“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什么意思呢?贾府过中秋节,大家全部集中在一起,其乐融融,因为七十四回刚抄检完大观园,冲淡一下肃杀的气氛,所以很难得,连贾政、贾赦全都参加了。这个时候,贾政就让几个孩子写诗,每人写一首,诗写来以后,贾政看了还不错。看贾环的诗的时候说,哎,诗写得还可以,就是说诗里边透出不爱读书的意思,说你跟贾宝玉两个人真是难兄难弟,可以并称二难了。然后,贾赦接过来一看,嗯,咱们家的子弟就得是这个气象,好好用功,好好读书,将来世袭的前程跑不了你的,跟贾环说。就这么,贾环、贾兰、贾宝玉,每个人写了一首诗,但是诗没有,一直到今天,我们看不到这个诗。这诗哪去了?“缺中秋诗,俟雪芹”,这是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写的这段批语,也就是从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从书写成以后不久,这个就一直等着曹雪芹补这个诗,曹雪芹诗补不出来吗?以曹雪芹的诗才,写这三首诗真是太容易了,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写?

    另外,十七、十八回两回一直没有分回;书里边还有大量的一些文字应该修改的,没有修改,接不上的一些文字没修改,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到曹雪芹去世还有七八年的时间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这七八年的时间居然曹雪芹就不再关心这个书稿了,这书好像跟他没关系了。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知道,八十回以后部分后半部被丢了,就能想通这件事了。

    自己的心血丢了,再从头开始写,一个是精力,一个是时间,尤其是曹雪芹当时已经不是写书时候的经济条件了,很可能写不出来了。写书,饿着肚子是写不出来的,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说,曹雪芹这个书最迟是在乾隆十九年就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知道,最早的我们可以见到的抄本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习惯上把它叫做甲戌本,为什么呢?因为书里边有甲戌抄阅再评,甲戌是哪一年,甲戌就是乾隆十九年。乾隆十九年,这个书已经写完了,而且都抄阅再评,已经抄过了,又评过了。乾隆十九年以前,以前的哪一年写完的?哪一年写完的,我们不能够确知。但是,那个时候曹雪芹的经济条件一定还说得过去。我们看看他跟敦诚、敦敏在右翼宗学一块儿过的那个生活,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应该是有工作的,他应该是有收入的,他应该有一个基本稳定的条件,所以他能把这个书写出来。但是到了乾隆二十一年以后,不是这个情况了。

    因为乾隆二十二年,敦诚那个时候跟他父亲在长城喜峰口管理税务,很长时间没见曹雪芹了,就给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里边就讲到曹雪芹的处境已经是“于今环堵蓬蒿屯”,已经住在农村了,已经这个条件很差了。

    在这以后,曹雪芹也不是一个人了。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个“新妇飘零目岂瞑”?他还有个老婆,有个妻子。而且敦诚写的挽诗里边写得很清楚,说“前数月”,就是前几个月,“一子殇”,就是他的儿子死了,曹雪芹儿子死了,所以他忧伤过度,一病无医,自己也死了。也就是说,他这段时间是有老婆有孩子,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是这个情况了,而且也没有固定收入了。这个时候,书稿丢了,让他再从头写,他一天到晚要为生计奔波,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条件,再把这个手稿写出来。既然后半部都没有了,前半部没分回我还管它做甚?什么“缺中秋诗,俟雪芹”,我还写那三首诗干嘛?有什么意义呢?我再趴着前八十回这个书稿上,再把它写得再好,修改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我们就想通了,为什么留下这么多他不改、不写的、不补的这些东西,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这就顺了,这个谜就解开了。



串片五:



    通过周岭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后半部书稿在曹雪芹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丢失,而此时的曹雪芹由于生计艰难,已经失去重新补作《红楼梦》的能力和条件,从而把这个巨大的文化遗憾留给了后人。不过,还有一个疑问困扰着我们:也就是除了《红楼梦》本身的书稿之外,为什么曹雪芹所有的手稿,包括诗文字画,只字未见,犹如“人间蒸发”,丢失得干干净净?周岭先生将会如何破解这一疑问呢?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因为我们说,曹雪芹不单是后三十回书稿丢了,到今天我们看所有的手稿都不见了,还有其他的很多文字都看不到了,那也就是说都丢了,怎么会丢得这么干净?即使后三十回真的像某些人推测得那样,被藏起来了,甚至有可能是故意藏,藏在一个地方想不起来了,找不到了。在曹雪芹活着时候,虽然找不到,但是它还在,即使是这个情况,也逃不过后来的一场浩劫。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曹雪芹去世大概十年左右,大概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官修《四库全书》。这个《四库全书》,一般认为《四库全书》是整理保存中国古代文献,立了很大功劳的一个壮举或者一个创举,评价甚高。实际上,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实际上,《四库全书》的纂修,对文化的毁灭超过整理的功劳,过大于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在开始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有四个字的指导精神,这四个字叫做“寓禁于征”。什么叫“寓禁于征”呢?禁就是禁止,要通过征书,征,征集的征,通过征书来查禁书。我们知道,统治者对文字都是非常敏感的,生怕这些东西能够引发一些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潮。所以,从来对文字、对思想的钳制都是非常严格的。借着编书,把书全面整理一遍,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书统统销毁,这才是编纂《四库全书》的背后的目的。

禁书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知道,《四库全书》规定,重点收儒家经典。所谓“奇技淫巧”的科技书,他们评价非常低,科技书,全部不收;戏曲不收;章回小说不收。不收是什么意思?不收就是不留,不留怎么处理?全部烧掉。所以说,不符合要求的书,不收的书,全都烧掉。烧掉书的总量有多少?烧书的总量跟《四库全书》的总量差不多;从种数说,从种类说,要是把重复被烧掉的书全部计算在内的话,超过《四库全书》五倍。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有多大?《四库全书》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从早到晚就是看书的话,最少最少也要看七十二年才能把这个书看完。所以,一个人把一部《四库全书》从头到尾看完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四库全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编起来的书。编完了以后,抄写了七部,分藏在七个地方。烧掉的书,如果非常重要的话,留了一个目录,叫《四库存目》。其他的,全通通烧掉。我们知道,编书的第一步要征书,征书的工作从头到尾一直没有断过,已经编了差不多了,还要编书干嘛?就是要查禁书。所以,编《四库全书》完成了三件事:一,把《四库全书》编起来了;第二,烧掉了大批的所谓的禁书;第三,一个接着一个的文字狱。这么大的一场烧书运动,开始的时候,征书的时候,是有任务的,跟各个地方官全都派了活儿。凡是交书交得多的,有奖;交书交得少的,一定要罚。如果征书不力,处分得非常之重。所以,开始征书,后来变成搜书,甚至变成抢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道多少书稿被裹在里边,源源不断地运到编书的地方。大量的珍贵书被烧掉了,其中有很多是孤本嘛,只有一本,就烧了。大量的稿本,就是手稿,不是印出来的书,被烧掉了。这场文化浩劫损失极其惨重。

    所以,史学家吴晗说过一句话,“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说清朝为了修《四库全书》,导致古书损毁得太多了。鲁迅也说过类似的一段话,鲁迅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断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书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也就是说,除了烧、毁、毁版这些事情以外,就是收到书里边的,收到《四库全书》里边的这些东西,也有大量的删改,改掉了。比如说岳飞的《满江红》,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好,“匈奴”不能提,“胡虏”,你指谁?这不能提,说找岳飞算账,来不及了,因为他早已经不在了,所以怎么办?删掉,改掉,改成什么了呢?“壮志饥餐飞食肉”,什么叫“飞食”?“飞食”就是鸟啊!哦,岳飞这么大的志向就射几只鸟啊?那后一句改成“笑谈欲洒盈腔血”,本来我是让敌人撒,撒这个血,现在变成自己撒血了,完全气势就不对了。

    你看,还有张孝祥写“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就是说孔子家乡,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到处都是吃腥膻的东西,也就是到处弥漫膻腥之味,“亦膻腥”。少数民族是吃膻腥的嘛,所以这个不行,膻腥犯忌,改成“亦凋零”,也把它改掉。这是古代人的作品啊,你凭什么给它改?你不管人家版权啊?也给改掉。

    像什么陈亮的《水调歌头》里边有这么几句,叫“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尧舜禹的封地,这是华夏子孙的地方。“于中应有”,就是当中应该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怎么都要有几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人吧,以做异族统治者的臣民为耻的吧?就这么个意思。好,“耻臣戎”不行,改掉,改成什么呢?“一个半个挽雕弓”,也去射鸟去了。所以,就是收进《四库全书》的,也给改得面目全非了,有很多地方,改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引起鲁迅、吴晗这些学者的很多感慨。

    你想想看,如果《红楼梦》的书稿,《红楼梦》的手稿,后三十回这个稿子被裹在征书、搜书、抢书的那个书堆里,是什么样的下场?这肯定不能收进《四库全书》的,肯定要烧掉。所以,这场浩劫使得我们今天要看很多古书的真相而不可得了。这是第二个可能性。

所以,三点结论:第一,丢失的不仅仅是《红楼梦》的后半部书稿,实际上曹雪芹的全部书稿通通丢失了;第二,《红楼梦》的后半部书稿丢失的原因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意外,这件事情对曹雪芹的打击非常大,使得他基本上放弃了前八十回的补写和修改工作;第三,曹雪芹的全部书稿毁于编纂《四库全书》。

    不管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可能性,这个书稿都很难重见天日了,很难回到我们手里了。只有一个很小、很渺茫的希望,就是什么呢?《四库全书》烧掉的书当中,有《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书,也有一些反满的书,比如说吴三桂写了一本书,叫《反满檄文》;比如说《扬州十日记》,就记载扬州屠城的事情,满族人打过来,把扬州人杀了很多;还有《嘉定屠城纪略》,嘉定这个地方杀人的种种事情、情况,这个书肯定留在中国的,全部被烧掉了,一本也没有剩,一本都没有剩。但是在乾隆三十七年以前,这几本书传到日本去了。过了二百多年,才把这几本书从日本找回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讨满檄文》这些东西都是从日本回来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有没有可能在乾隆三十七年之前,《红楼梦》的书稿,尤其是最宝贵的我们不曾见到过的八十回以后部分,如果那个时候有有心人把它抄下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带出去了,过了很多很多年,终于某一个时候又把它发现了,又能回到中国来,这是我们仅存的希望。

专题:

周岭先生认为,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全部的《红楼梦》手稿和绝大多数的《红楼梦》抄本都没有能够逃脱被毁的悲剧命运,只有极少数残缺的抄本被保留了下来得以幸存,这些抄本大致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十一种,其中基本保留回数最多的也仅剩下存了前八十回的原貌,后面的文字则完全遗失。

在曹雪芹逝世大约近三十年后,文人高鹗续写、整理了将另手续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书, “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并由书商程伟元附于八十回后进行活字版印,史称“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得以在民间大量流传,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最为普及一百二十回的版通行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07:54 , Processed in 0.0259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