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2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发现一个不错的妈妈博客:全职妈妈的BLOG。网络上资源真多。
是谁让孩子怕打针?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生病最难过的就是输液打针这一关了,儿科的注射输液室里几乎总是哭声一片。其实,我觉得孩子和大人一样,并不会为那点皮肉之痛太伤心,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紧张,而这些紧张情绪一方面是孩子自己个性所然,但有时更是家长和医生在不经意间营造并助长的。
首先,不要让孩子的等待时间过长。我发现有的家长怕人多没有好的位子,早早就让孩子坐在座位上或躺在小床上等候。孩子坐在那里看着四周不断哭泣的小朋友,不自觉地就会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感染,自然就会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紧张情绪会随着等候的时间不断积累,事到临头时就会一触即发,难以控制。
所以,此时家长要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绪比位子重要得多,况且位子总是会有的,等候时间最好是带孩子四处走走,或让孩子看看电视,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和积累。
其次,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哭闹的孩子往往是家人给予很多关注的宝宝。有的随行人员太多,爸妈爷爷奶奶等四五个人陪伴,有人抱着,有人拿着玩具逗着,有人给水,有人送食,也许本意是想让孩子能感觉好些,以示对宝宝生病的重视,殊不知结果却是相反,太多的关注会让宝宝感觉这是件令人害怕的、不寻常的事,反而让孩子心里更生畏惧。
我基本都是自己带青青去医院,第一天交费排队时会让青青姥爷帮忙,其它时间就是我和她在一起,让她觉得和平常去其它地方一样。要给孩子一个概念:医院不是什么特殊的地方,打针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习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
再次,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和束缚。青青第一天打针有幸碰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我只是轻轻抱着她的头,告诉她该打针了不要乱动,还没等宝宝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针就已经扎进头皮了,只哭了两声,并没有痛苦的感觉,所以取针时也没有哭,以后的两次都很配合。
但最后一次是个新手护士,她有点手忙脚乱,还再三让我抱紧青青,并让另外一个护士压住青青的腿脚,我不赞成这样做,因为我知道青青不会乱踢硬蹬的,这样束缚她反而会适得其反,但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让步了。结果不出所料,青青拼命反抗,大声哭着叫妈妈,我知道,此时孩子哭不是为了痛,而是害怕!显然,拖延的时间,陌生人的参与,强制的束缚,令本来不怕打针的孩子恐惧起来。
另外,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多承诺。常听到有的家长用承诺的方式不停安抚哭闹的孩子,打完针就去肯德鸡呀,去买玩具呀,去游乐场呀等等,也许暂时让孩子止住了哭泣,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对孩子的哭闹行为进行了强化,孩子会以此为谈判条件,哭得越厉害,筹码越高,所以有的孩子干脆借题发挥,撒泼耍赖。还有一个小朋友一直在那里和妈妈哭闹"你不是答应我不打针的嘛?!",显然,是妈妈来医院前承诺了,他认为现在打针是妈妈不守信,产生了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我也会带上食物、书、玩具,但也只是和平常外出时一样,对她说该喝水了,该吃饼干了,我们读会儿书吧等等。如果有人夸奖她表现乖的时候,我也会淡淡地给予肯定。这样,孩子就和摔跤后自己站起来一样,认为这是件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不会认为自己受了什么挫折和委屈。
尽管每次针扎进青青纤细的血管时像扎在自己心上,尽管每次先泪湿的总是我自己,但我还是让自己笑着看着宝宝,平静地告诉她:“青青是个勇敢的孩子,不哭!有妈妈在,青青什么都不怕。”
宝贝也会像平常一样,念着她想哭鼻子时的自制口决:“青青不哭,青青笑!”
如何让孩子轻松看医生
青青感冒向来都是我这个“江湖医生”开方买药,但这次吃药三天不见好转,只好带她去看医生。青青已近一年没去医院、没打针了,第一次去打针还是她八个月时患中耳炎。只记得当时焦头烂额的,细节连我都记不清楚了,相信小家伙更不会有什么“痛苦记忆”。所以,我决定把这次医院之行看作她的又一个“第一次”,仍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
首先,让孩子了解和熟悉“医院”这个新环境。
虽然我已两天没睡好,但早上起来还是兴高采烈地告诉她今天要去医院了。几天没有外出,她自然很兴奋。在排号等候时间,我就带她去“参观”这个新环境。青青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很好奇,东看看,西瞧瞧,拍拍墙面上的卡通图案,看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摸摸护士阿姨推车里的瓶瓶罐罐,当然也关注着那些大声哭喊的小朋友们。
我一边带她走,一边像导游似的给她讲解着医院的设施、器皿的名称和用途,告诉她诊室和注射室的含义,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并告诉她一会儿要去让那个诊室的医生阿姨看看,还要让那边的护士阿姨打针。然后还带她去上了一下厕所,坐了一会儿设在走廊的电动木马......当然,也会告诉她那些小朋友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为什么会哭。
最后,认真地告诉她,生病了就要看医生,就得打针。虽然打针会疼,但只有这样病才能快点好,也才能再去公园玩,也才能再去上幼儿园。我不知道她是否能完全听得懂,但感觉她至少在心理上已经接受接纳了这个环境,这个地方。
其次,让孩子对“医生”这个角色感到亲近,对“看医生”这件事情感到自在。
青青从小打防疫针就不哭,小婴儿的时候是用逗的方式分散她的注意力,等到能听懂话时就会和她说“青青要让蚊子咬一下啦”,因为被蚊子咬是常事,她也就不放在心上了。现在就直接说“给护士阿姨看看你的胖胳膊,让阿姨摸摸你的胖胳膊,然后扎一下。”因为青青最爱听人家说她胖胖,所以对扎的那一下当然就不在乎了。
现在看医生我也如法炮制,等到医生要检查时,我就提前告诉青青:“来,我们要让医生看看你的病在哪里呀。先让医生阿姨看看你的小牙牙!张嘴,啊。。。。。。”,因为青青一直很为自己早早就长出来的牙齿自豪,所以,当然就会很合作。我然后又告诉她:“来,让医生阿姨听听你的小心脏,看看青青身体是不是很棒啊,好!再转过来听听你的小背背。。。。。”,就这样顺势自然地完成了,并没有引起她的恐惧和反感。
但有的孩子会为此哭闹,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其实大多是因为家长没作好准备工作,一方面,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和医生的交谈上,忽略了怀里的孩子,另一方面,神情语调里都透露出太多的焦虑,且忙于机械地应付医生的口令,使宝宝对父母表现出来的态度感到不安,对医生的检查行为感到唐突,从而引发恐惧情绪。
所以,在带孩子看病的时候,父母要尽量配合医生的程序先走一步,让宝宝对每一个动作都有个心理预期,而且采取策略的方式进行表达,用愉快轻松的语调将信息先传递给宝宝,让孩子对医生这个陌生人的行为没有戒备心理,就不会紧张哭闹了。
有了这样轻松自在的第一次,青青在接下来的复查不用我做太多的铺垫就能泰然处之了,期间还不忘探索这个新环境的新事物:拿来医生的病例当书翻翻,把医生的听诊器当新玩具,抽走了人家的一根棉棒,走的时候还主动和医生招招手说再见......
不得不承认,人生第一次的阅历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