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62|回复: 4

滢滢感冒打针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11月3日

时间过得真快,女儿刚刚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就8个多月了,爱唱爱跳爱笑爱哭。前两天得了感冒,鼻涕直流。去看医生,要打针,怕再严重引起肺炎就麻烦了。看着护士在女儿的小屁股上扎针,,而且一次扎两针,小滢滢大哭,好伤心呀,上次感冒只是吃药,这次打针对她来说是人生头一遭。第二天,去打针,进诊所还笑哈哈的,只要一爬在我腿上,她就记起来了,针还没打,就哇哇大哭。我这次做了“恶人”,负责抱着她,按着屁股,妈妈呢,打完了,负责安抚,打了三天针,每天4针,妈妈数了数小屁股上的针眼,一共12个,好心痛呀,那么长的针,护士也下的了手。

不过这一个月,我家确实有些不顺,孩子妈上月初感冒打针,我也检查得了胃病 ,接着我又被楼上丢下的酒瓶砸了脑袋,接着呢,女儿又感冒了打针。今天孩子的外婆也不舒服,打了点滴,一家人都陆续病了一遭。
发表于 2008-11-4 2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打针并不可怕,关键是你别给孩子建立不正确的条件反射,容易造成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才能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找来一片文章,参考一下。这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呀

正确对待儿童的恐惧心理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游戏或玩耍方式。

  成人对儿童的恐惧心理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给孩子壮胆,帮助孩子消除恐惧。例如,在雷雨季节,一阵闪电过后,跟着一声巨响,隆隆的雷声大有炸平屋宇之势。此时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恐惧,忙朝妈妈怀里钻。这时大人应紧抱住孩子,同时给孩子作些科学的解释,并告诉孩子只要不在雨地里,不站在墙沿、树下,在自己的家里是没有事的。楼房虽高,但都有避雷装置,没有危险,无须害怕。经过解释,孩子又看到成人脸上并无恐惧的样子,心里就会平静多了。当他们再听到雷声,恐惧程度也就自然减少了。

  成人应注意不要以孩子的恐惧对象来恫吓孩子,例如,孩子怕老虎,他哭时,大人说:"你再哭就让大老虎来吃你!"孩子怕狗,成人说:"再不听话让小狗咬掉你的雀雀!"孩子有病怕吃药,成人威胁说:"吃药怕苦就给你打针!"孩子受过恐吓会形成条件反射,加重恐惧反应。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再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先让孩子用水洗手、洗脸、洗手帕,将纸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再以后由爸爸抱着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着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让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逐渐由恐惧水而变得喜欢水。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儿童生活在恐惧对象太多的环境里,对其心理健康有害,但若生活在无恐惧对象的环境中,对其心理发展和坚强个性的培养又极为不利。不是要靠恐惧来发展儿童心理,但事实上儿童又确实需要一定的恐惧来发展心理,塑造坚强的个性品质。所以如何避免儿童恐惧有害的一面,而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加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发现一个不错的妈妈博客:全职妈妈的BLOG。网络上资源真多。

是谁让孩子怕打针?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生病最难过的就是输液打针这一关了,儿科的注射输液室里几乎总是哭声一片。其实,我觉得孩子和大人一样,并不会为那点皮肉之痛太伤心,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紧张,而这些紧张情绪一方面是孩子自己个性所然,但有时更是家长和医生在不经意间营造并助长的。

首先,不要让孩子的等待时间过长。我发现有的家长怕人多没有好的位子,早早就让孩子坐在座位上或躺在小床上等候。孩子坐在那里看着四周不断哭泣的小朋友,不自觉地就会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感染,自然就会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紧张情绪会随着等候的时间不断积累,事到临头时就会一触即发,难以控制。

所以,此时家长要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绪比位子重要得多,况且位子总是会有的,等候时间最好是带孩子四处走走,或让孩子看看电视,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和积累。

其次,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哭闹的孩子往往是家人给予很多关注的宝宝。有的随行人员太多,爸妈爷爷奶奶等四五个人陪伴,有人抱着,有人拿着玩具逗着,有人给水,有人送食,也许本意是想让孩子能感觉好些,以示对宝宝生病的重视,殊不知结果却是相反,太多的关注会让宝宝感觉这是件令人害怕的、不寻常的事,反而让孩子心里更生畏惧。

我基本都是自己带青青去医院,第一天交费排队时会让青青姥爷帮忙,其它时间就是我和她在一起,让她觉得和平常去其它地方一样。要给孩子一个概念:医院不是什么特殊的地方,打针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习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

再次,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和束缚。青青第一天打针有幸碰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我只是轻轻抱着她的头,告诉她该打针了不要乱动,还没等宝宝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针就已经扎进头皮了,只哭了两声,并没有痛苦的感觉,所以取针时也没有哭,以后的两次都很配合。

但最后一次是个新手护士,她有点手忙脚乱,还再三让我抱紧青青,并让另外一个护士压住青青的腿脚,我不赞成这样做,因为我知道青青不会乱踢硬蹬的,这样束缚她反而会适得其反,但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让步了。结果不出所料,青青拼命反抗,大声哭着叫妈妈,我知道,此时孩子哭不是为了痛,而是害怕!显然,拖延的时间,陌生人的参与,强制的束缚,令本来不怕打针的孩子恐惧起来。

另外,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多承诺。常听到有的家长用承诺的方式不停安抚哭闹的孩子,打完针就去肯德鸡呀,去买玩具呀,去游乐场呀等等,也许暂时让孩子止住了哭泣,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对孩子的哭闹行为进行了强化,孩子会以此为谈判条件,哭得越厉害,筹码越高,所以有的孩子干脆借题发挥,撒泼耍赖。还有一个小朋友一直在那里和妈妈哭闹"你不是答应我不打针的嘛?!",显然,是妈妈来医院前承诺了,他认为现在打针是妈妈不守信,产生了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我也会带上食物、书、玩具,但也只是和平常外出时一样,对她说该喝水了,该吃饼干了,我们读会儿书吧等等。如果有人夸奖她表现乖的时候,我也会淡淡地给予肯定。这样,孩子就和摔跤后自己站起来一样,认为这是件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不会认为自己受了什么挫折和委屈。

尽管每次针扎进青青纤细的血管时像扎在自己心上,尽管每次先泪湿的总是我自己,但我还是让自己笑着看着宝宝,平静地告诉她:“青青是个勇敢的孩子,不哭!有妈妈在,青青什么都不怕。”

宝贝也会像平常一样,念着她想哭鼻子时的自制口决:“青青不哭,青青笑!”

如何让孩子轻松看医生

青青感冒向来都是我这个“江湖医生”开方买药,但这次吃药三天不见好转,只好带她去看医生。青青已近一年没去医院、没打针了,第一次去打针还是她八个月时患中耳炎。只记得当时焦头烂额的,细节连我都记不清楚了,相信小家伙更不会有什么“痛苦记忆”。所以,我决定把这次医院之行看作她的又一个“第一次”,仍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

首先,让孩子了解和熟悉“医院”这个新环境。

虽然我已两天没睡好,但早上起来还是兴高采烈地告诉她今天要去医院了。几天没有外出,她自然很兴奋。在排号等候时间,我就带她去“参观”这个新环境。青青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很好奇,东看看,西瞧瞧,拍拍墙面上的卡通图案,看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摸摸护士阿姨推车里的瓶瓶罐罐,当然也关注着那些大声哭喊的小朋友们。

我一边带她走,一边像导游似的给她讲解着医院的设施、器皿的名称和用途,告诉她诊室和注射室的含义,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并告诉她一会儿要去让那个诊室的医生阿姨看看,还要让那边的护士阿姨打针。然后还带她去上了一下厕所,坐了一会儿设在走廊的电动木马......当然,也会告诉她那些小朋友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为什么会哭。

最后,认真地告诉她,生病了就要看医生,就得打针。虽然打针会疼,但只有这样病才能快点好,也才能再去公园玩,也才能再去上幼儿园。我不知道她是否能完全听得懂,但感觉她至少在心理上已经接受接纳了这个环境,这个地方。

其次,让孩子对“医生”这个角色感到亲近,对“看医生”这件事情感到自在。

青青从小打防疫针就不哭,小婴儿的时候是用逗的方式分散她的注意力,等到能听懂话时就会和她说“青青要让蚊子咬一下啦”,因为被蚊子咬是常事,她也就不放在心上了。现在就直接说“给护士阿姨看看你的胖胳膊,让阿姨摸摸你的胖胳膊,然后扎一下。”因为青青最爱听人家说她胖胖,所以对扎的那一下当然就不在乎了。

现在看医生我也如法炮制,等到医生要检查时,我就提前告诉青青:“来,我们要让医生看看你的病在哪里呀。先让医生阿姨看看你的小牙牙!张嘴,啊。。。。。。”,因为青青一直很为自己早早就长出来的牙齿自豪,所以,当然就会很合作。我然后又告诉她:“来,让医生阿姨听听你的小心脏,看看青青身体是不是很棒啊,好!再转过来听听你的小背背。。。。。”,就这样顺势自然地完成了,并没有引起她的恐惧和反感。

但有的孩子会为此哭闹,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其实大多是因为家长没作好准备工作,一方面,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和医生的交谈上,忽略了怀里的孩子,另一方面,神情语调里都透露出太多的焦虑,且忙于机械地应付医生的口令,使宝宝对父母表现出来的态度感到不安,对医生的检查行为感到唐突,从而引发恐惧情绪。

所以,在带孩子看病的时候,父母要尽量配合医生的程序先走一步,让宝宝对每一个动作都有个心理预期,而且采取策略的方式进行表达,用愉快轻松的语调将信息先传递给宝宝,让孩子对医生这个陌生人的行为没有戒备心理,就不会紧张哭闹了。

有了这样轻松自在的第一次,青青在接下来的复查不用我做太多的铺垫就能泰然处之了,期间还不忘探索这个新环境的新事物:拿来医生的病例当书翻翻,把医生的听诊器当新玩具,抽走了人家的一根棉棒,走的时候还主动和医生招招手说再见......

不得不承认,人生第一次的阅历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23:03 , Processed in 0.0251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