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76|回复: 2

关于求知欲的克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0 14: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 ... ad/5ab46bdf577f09c0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由于其精力的有限性,必须对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取舍,分清主次而避免在一些琐碎的,无关­的主题上消耗太多精力。


但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具有一定侵入性的,比如你订阅的RSS,
邮件列表等,它们会常常通知你:"嘿,伙计,我这里又有新东西了",于是很有可能某个新鲜的主题又勾引起了你求知的欲望。即是这个主题与你的学习,工作,甚至兴­趣一点关系也没有,仅仅是因为"这个东西还蛮有意思,我居然今天才知道,嗯,要学习学习"这个念头就有可能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即使在求知上也是很贪婪的,­一个问题未能完全弄懂总是未免有点意兴阑珊的味道。我的经验是,如果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得到结果,那么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大脑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这个问题分­一定的时间片。毫无疑问,这样会干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只有专注才能获得最高的效率。如何克制住自己对某些知识主题的求知欲?我想听听各位牛人们的意见。


说到牛人,还是一个问题就正是关于牛人们的,当今的网络时代是牛人横行的时代,而且还是没有最牛只有更牛的时代。可以理解地,牛人总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尊敬,而牛­人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路线也会影响很多人对知识的取舍。但是客观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和知识背景,牛人们的牛知识可能对自己大有裨益,也有可能完全­是琐碎而无用的(只是相对某个个人来说)。那么如何在强大的心理暗示和诱惑--"牛人们的知识是可以让人变牛的知识"--之下,坚持住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路线­?如何增强自己对"牛知识"的抗干扰能力?


我认为吴兄的思考很有道理,这方面的反思也非常有必要。


对此我的观点是:


1. 弄清哪些知识对自己是重要的,分清主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什么知识都想学,结果精力分散之后,反而每门都深入不了。
2.
弄清为什么某个知识对你来说是不重要的,为什么某个知识又是重要的。这不是一个容易分辨得清楚的问题,要弄清一门知识有没有必要去学,必须首先了解它,而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了解它,否则就等于是学了这门知识了,一个较平衡的办法是从
wikipedia 下手,上面对于知识的本质、结构、要点整理得很清楚,如果一通 review 了之后发现对自己很有价值,便可以深入了解。否则可以扔掉。
3. 的确有这样一种倾向:即牛人推荐的东西,不管对我有没有用都会忍不住瞄上两眼,我也曾是如此;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但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力,­从而能够迅速地判断一门知识的性质,用处(学了之后的收益期望及上下界),所需消耗的时间等,我常用的判断方法就是将知识分成
essential 和 non-essential
(尽管这样的区分有些绝对,但能够对大多数场合作出很好的判断),见这里<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pongba/msg/b58e565a216ac388>
*
4. 作为推荐者,应该在推荐的时候给出较详细的理由,让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对自己是否有价值。


2008/12/18 吴彧文 <atyu...@gmail.com>



>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由于其精力的有限性,必须对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取舍,分清主次而避免在一些琐碎的,无关&shy;的主题上消耗太多精力。


> 但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具有一定侵入性的,比如你订阅的RSS,
> 邮件列表等,它们会常常通知你:"嘿,伙计,我这里又有新东西了",于是很有可能某个新鲜的主题又勾引起了你求知的欲望。即是这个主题与你的学习,工作,甚至兴&shy;趣一点关系也没有,仅仅是因为"这个东西还蛮有意思,我居然今天才知道,嗯,要学习学习"这个念头就有可能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即使在求知上也是很贪婪的,&shy;一个问题未能完全弄懂总是未免有点意兴阑珊的味道。我的经验是,如果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得到结果,那么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大脑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这个问题分&shy;一定的时间片。毫无疑问,这样会干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只有专注才能获得最高的效率。如何克制住自己对某些知识主题的求知欲?我想听听各位牛人们的意见。


> 说到牛人,还是一个问题就正是关于牛人们的,当今的网络时代是牛人横行的时代,而且还是没有最牛只有更牛的时代。可以理解地,牛人总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尊敬,而牛&shy;人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路线也会影响很多人对知识的取舍。但是客观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和知识背景,牛人们的牛知识可能对自己大有裨益,也有可能完全&shy;是琐碎而无用的(只是相对某个个人来说)。那么如何在强大的心理暗示和诱惑--"牛人们的知识是可以让人变牛的知识"--之下,坚持住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路线&shy;?如何增强自己对"牛知识"的抗干扰能力?



--
刘未鹏(pongba)
Blog|C++的罗浮宫
http://blog.csdn.net/pongba
TopLanguage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pongba


在时间比价充足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然后根据兴趣选择所需要的方向深入,仅当当前所选依赖其他知识时才主动接触其他知识。
---- 不错的策略。pongpa 的essential 和 non-essential 分类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判定方式。
不过,做出取舍的判定后,也是需要一定的决断力来实施的. 这就靠各人的素质了。
我还是删掉一些订阅源先,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避免 trivial 的知识的干扰。


On Dec 18, 2008 4:30pm, 战斗暴龙 <yoshua.este...@gmail.com> wrote:


> 对于求知欲,我也饱受其苦。
> 自从开始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我发现,我这家伙接触什么就对什么感兴趣,后来则干脆就不主动接触其他东西。
> 仅在当前所学依赖于其他知识时才去接触,而且这些依赖知识也分为"只要会用"和"有必要深入"两种情况。


比如,我喜欢编码,也喜欢接触新的语言,因此深入学习了vim,以使得自己能够按需定制,但是写文档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因此latex就只关注些我需要用到的东&shy;西。



可能是我整个高中都是一个人自学计算机软件的缘故,那时学校也是比较严的,想找个人请教或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知识来源就是月假回家上网买书,寄到学校,&shy;久而久之就行成了"所有资源自含的封闭系统",不喜欢论坛或群之类的东西(我的问题基本都是我自己答的),偶尔看一些牛人的文章,整合到自己的领悟里,整合不了&shy;的不再理会,直到某天突然豁然开朗或彻底想不起来。



由于高中误打误撞积累的广度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现在完全可以自己寻找需要的资源,因此也不大会去关注听其他人推荐的东西。一但没有这些输入的干扰,正常的流程被&shy;干扰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目前我就这一个邮件列表,够了,什么rss,什什某某技术论坛等等全都退了。就象linux安装软件一样,如果用gui工具,会发现&shy;很多稀奇古怪的软件,诱惑就是这么来的,相反如果是用命令行的方式,那基本就只安装自己需要的了。


这个完全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我就不喜欢长时间的专注一项东西,我喜欢这个事情分配5分钟,然后换下一个事情,再下一个事情,如此循环。高中时候生物老师说,一般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只有5分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还有居里夫人的故事,她研究间隙是用三角习题来让自己的大脑休息。


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只要定下大框架,在框架范围内的知识是随机访问并学习的,并不在意先后次序;就像造个变形金刚,我不介意是手先造好还是腿先造好。
(所以学院式的教育很不适合我)
我的iGoogle上不停地更新大量rss信息,简单过滤一下,有用的打开看一眼、标记备用,没用的pass。


在这个信息爆炸,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海量信息的时代,不管是大量过滤逐渐积累还是少量接收深入扩展,都无所谓,选择适合自己就是了。就像现代的操作系
统,可以并行执行多任务,也能用同样的资源专注于一项任务,看实际情况。


信息量如此巨大的今天,随意的一google一百度,你所需要的知识便瞬时呈现在眼前,于是出现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取舍地去选择知识的学习?
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基于一个出发点,即:强调知识的"专",而要弱化知识的"宽"。
1)确定(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
2)确定该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工具
3)确定学习这些工具所需要的知识
4)确定学习3)中的知识的顺序
5)按照4)中的顺序进行学习
6)指导完成1)中的研究方向
7)回到1)
注:研究方向应无大的变动,否则成本将会很高。
而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1)如何确定方向和一个坚持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4: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克制求知欲或好奇心

转自:http://blog.csdn.net/zhengyun_us ... /12/19/3560719.aspx

对于TopLanguage讨论的《关于求知欲的克制》提出的问题,相信每一个好奇心旺盛的人都会遇到,我的基本原则是:

看到一个新鲜事物、新鲜观点或新鲜工具:

首先大脑中建立两个checklist缓存队列:紧急队列,悠闲队列,队列长度维持在7以内。

1、确定此事物是我的工作以内还是以外;
        1.1、工作以内,看和短期工作目标相关,还是长期目标相关;
                 1.1.1、短期目标相关的话,立刻check其他blogger/tweet是否有更多的推荐评语,以确定是否上手去实践;如果推荐并不多或评价不高,则放入悠闲队列,否则压入紧急队列;
                 1.1.2、长期目标相关的话,放入悠闲队列。

        1.2、工作以外,属于我的兴趣之内的事物,考量此事物的继续深入进去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1.2.1、机会成本不高的话,立刻check google以寻找相关的书籍或文档进行浅阅读,确定是一个好方向的话,压入紧急队列,否则放入悠闲队列;
                 1.2.2、机会成本高的话,放入悠闲队列。

2、如果多次看到权重比较高的blogger推荐,可将事物从悠闲队列移动到紧急队列。

3、如果待排队的紧急队列中事物,又看到权重较高blogger作出负面评价,移动到悠闲队列,甚至踢出两个队列。

举例:

2003年接触到脑图和六顶思考帽,由此需要学习一系列的思考方式和软件,机会成本较大,于是放入悠闲队列。但很快接二连三地遇到推荐,进行浅阅读之后,于是移动到紧急队列中处理。

同样,对于GTD,与工作相关,有多个权重较高的blogger集中推荐,于是放入紧急队列,但进行浅阅读后,发觉对自己用处不大,而又需要一系列的行为调整,所以彻底从队列中移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4: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知欲也需要克制?

转自: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4657.html

TopLanguage (Google Group)上的一封信中提到: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由于其精力的有限性,必须对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取舍,分清主次而避免在一些琐碎的,无关的主题上消耗太多精力。
但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具有一定侵入性的,比如你订阅的RSS, 邮件列表等,它们会常常通知你:"嘿,伙计,我这里又有新东西了",于是很有可能某个新鲜的主题又勾引起了你求知的欲望。即是这个主题与你的学习,工作,甚至兴趣一点关系也没有,仅仅是因为"这个东西还蛮有意思,我居然今天才知道,嗯,要学习学习"这个念头就有可能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即使在求知上也是很贪婪的,一个问题未能完全弄懂总是未免有点意兴阑珊的味道。我的经验是,如果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得到结果,那么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大脑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这个问题分一定的时间片。毫无疑问,这样会干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只有专注才能获得最高的效率。如何克制住自己对某些知识主题的求知欲?我想听听各位牛人们的意见。
以下是我的看法:
WHAT:
所谓“兴趣广泛”有的时候并不见得是好事儿。
所谓“学习”是“学”之后再加上大量的“习”(练习)。而常见的学习曲线如下图所示:

一般来讲,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学习曲线不大可能是一个完美光滑的曲线——就好像第一排第一幅那样;真实的学习曲线可能更像第二排的那一幅。
WHY:
对学习曲线的最重要理解是:“迈出第一步之时获得的进步最大”——(t2-t1)vs.(p2-p1)。而随后,进步的难度越来越高——并中途伴随着“停滞”、“退步”等常见现象。(t3-t2)远远大于(t2-t1),但是,(p3-p2)却远远小于(p2-p1)。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表现得“聪明”,在不停地“学”新东西,而最终竟然一无所成。
因为他们对每一样东西都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入,所以一无所成。但,自己却并不知道,因为他们每次都(自以为)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征服感”,每次都(自以为)“很有收获”……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开始迷恋“最初的那个巨大的成功”(实际上只有继续走下去很久之后才会明白那只不过是起点而已)。
其实,这也是“逃避困难”的另外一种表现,只不过,更加隐蔽。但也因为更加隐蔽而危害更大。
HOW:
两个小建议能够用来解决问题:
  • 必须至少精通一项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的高度精通,会使得拥有这项技能的人对关于学习的方方面面拥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进而对自己的有关学习的决定能够真正做到“深思熟虑”
  • 拒绝相信“速成”,相信“精通任何一项技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这种常识(当然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常识)会让相信它的人沉着、冷静,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至少在学习方面。
貌似不相干的补充:
如果有机会,可以仔细观察那些工作没多久就被解雇了的人。他们几乎会无一例外地如此安慰自己:“毕竟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事实上,那只是因“初始状态下进步最容易获得”而造成的错觉,那个感觉上“很大”的进步实际上在终点上观望的话只不过是“起点”而已——只不过是一个“点”而已。
只是,解雇他们的人抑或没必要做出如此清楚的解释,抑或也不懂得如何做出如此清楚的解释,抑或就算做出了如此清楚的解释对方也无能力理解或者不愿意理解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6 13:59 , Processed in 0.0415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