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申请新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07|回复: 0

《南京南京》,对日本兵的描写太概念化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9 0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ab30100crev.html?tj=1
文/曾子航


从1988年那部《屠城血证》开始,中国电影一直用血和泪在抒写那段不堪回首的国耻。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冠群(《屠城血证》的导演)是,吴子牛(《南京1937》的导演)是,陆川也是。只不过,生于1971年的陆川思考较之中国电影的前辈们更深入,更坦然了,毕竟,人类早已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那场七十多年前的人间浩劫,极端仇恨的民族情绪显然难以承载更为宽广的普世价值。

看了《南京南京》,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黑白影像极其震撼,不是纪录片却胜似纪录片,残酷的屠戮、民族的悲情、历史的呜咽、人性的救赎在那颗粒粗大、毫无色彩的银幕上以如此鲜活却又冷静的姿态翻腾着你的肠胃,冲击着你的神经,拷问着你的灵魂,震动着你的思想。较之以往同类题材只是一味展现南京市民像牲口一样地被屠宰,以及侵华日军像魔鬼一般地凶残,影片至少有两大突破:一,首次展现了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军民的殊死抗争,二、首次以日本中下层军官为视角来反思那幕历史悲剧。做到前者不难,只需史料的补充,做到后者不易,一个中国导演,敢于超越民族恩怨,直达人性的深度,这需要多大的艺术胸怀和政治勇气啊!陆川不惜承担任何骂名,扛下了这一历史重任!我想说一句:陆川,好样的!

影片把很大篇幅交给了一个叫角川的日本下层军官,他不同于我们以往在银幕上司空见惯的那种青面獠牙的日本鬼子,他很年轻,有点书生意气,甚至看上去还很帅气,说起话来也不是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甚至有点羞涩,有点腼腆。他会为了错杀平民而懊悔不已,会对一个主动献身于他的军妓一往情深,会对舍身救人的中国女教师心生敬重,甚至在关键时刻放走身陷囹圄的中国战俘,最后他还会因为受不了灵魂的自责而举枪自尽。无疑,陆川在这个面善心软的日本军人身上寄托了对战争的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性的救赎。

然而,我不得不遗憾的指出,这个角色设定的初衷好的,立意也是深刻的,但确是符号化,不真实的。因为你很难相信,在杀人如麻杀戮成瘾的日军中,会存在这样一个从始至终都冷眼旁观,心地纯善的不和谐之音。由于整部影片中,其他日本军人始终处于一种疯狂的杀戮状态,(至于他们为什么一进南京就像一头失去理智的恶魔一样没完没了的杀人,影片并未深刻揭示出日本军人当时真实的心理依据)感觉除了角川还是个“人”,其他日本兵仍然是“兽”,他们只会奸淫掳掠,只会滥杀无辜,虽然陆川之前反复强调南京大屠杀不是一群野兽干的,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对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犯下的罪行。可是,为什么一群普普通通的日本人穿上了军装、拿起了武器,攻下了南京,就摇身一变成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人间恶魔?我在陆川的影片中没找到答案。但是我却在东史郎等参加过二战的日本老兵的日记里找到了答案。

如果你还是极端愤青的思维,认为日本人天生都是禽兽不如的畜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看了日本老兵的日记,你会讶异,当兵之前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矿工、学生,甭说杀人,连只鸡都没杀过。那么究竟是什么把这些天性善良的人变成了杀人的禽兽?是天天宣扬大和民族优越、其他民族劣等的军国主义教育,是不把士兵当人看、只把他们当成杀人机器来训练的“皇军体制”,是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把他们裹挟其中,使他们身上纯良的一面渐渐消失,兽性的一面逐渐放大。东史郎等人的日记中就曾提到,他们第一次杀人都很害怕,很恐怖,很畏惧,觉得太刺激无法接受,到慢慢接受,然后不自觉享受这种杀人的快感,直至最后彻底麻木,成为毫无廉耻之心的战争工具---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侵华日军一方面很残暴,另一方面作战水准非常之高的原因,很多与日军厮杀过的中国军人回忆,真正的日本鬼子并非后来《地雷战》、《地道战》所描写的那样蠢笨,而是非常厉害,一个日本兵可以同十个中国军人作战,日本军人的这种强悍其实是跟他非常不人道和机械化的训练分不开的(看看日本导演拍的《野火》和《人间的条件》,你就会明白二战时期,日本军人一旦参战,简直过着像杀人机器一般可怕的生活,所以日本军队的残暴也就顺理成章,因为压力极大,自然需要出口来宣泄,因为部队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也不把自己当人看,最后也不把对手当人看,这是战争最可怕的一面)

所以强悍的后面就是凶残,这不完全是民族性的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心魔。那就是战争,如何把人变得不再像正常的人,而是鬼,这才是残酷的本质。我同意著名影评人谭飞的一个观点:战争的残暴跟民族性并无直接关系。如果仅仅是日本人残暴,那你如何理解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屠戮?还有波黑战争期间的种族仇杀?不光是南京这几十万冤魂,近些年德国媒体也在揭露当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之后也曾大肆屠杀无辜的平民,也有数以万计的德国妇女惨遭轮奸。可见,屠城这种事并非只有日本人才干,即便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大规模“人杀人”的悲剧还少吗?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居然在长平一役之后坑杀四十万赵国战俘,曹操为了报杀父之仇在攻下徐州之后见人就杀鸡犬不留,还有满清入关之后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也是罄竹难书,至于晚清一代圣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不也烧杀抢掠达七天七夜之久吗?

在西方很多心理学家和文学家都在逐渐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既没有纯粹的天使,也没有完全的魔鬼。绝大多数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人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人身上既有动物性,也有社会性,既有人性,也有兽性,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经常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心中一个善念会让我们一下子升到天堂,但心中一个恶念也会让我们瞬间坠入地狱。战争就是泯灭人性。放大兽性的过程。比如前不久获奥斯卡奖的《朗读者》,一个懵懂少年爱上了成熟少妇,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妩媚妖娆的女人曾经是一名忠贞不二的党卫军,在纳粹横行时期当过女看守!在狱中,她就亲点过年轻体弱的犹太小女孩为她朗读各类文学作品,然后再把她们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次押送囚犯的行军途中,他们夜宿一所乡间教堂,突然教堂失火,守候在门外的她宁愿300名犹太人活活烧死,也不愿打开那放生的大门,为此她给出的理由是:“门一开,就会秩序大乱!”少年深深震惊了,他一直深爱的这个女人竟然是个冷血的纳粹女魔头!

然而,影片并未把这个叫汉娜的女人简单归之于恶魔的行列,而是在少年逐步感召下,人性一点点复苏,直至幡然悔悟—很可惜,在《南京南京》中,我们还看不到像汉娜这样充满人性厚度的形象,只看到了一个纯善的角川和角川身边依然兽性十足的日本军队,所以,跟《朗读者》相比,《南京南京》对侵略者的描写还是有点概念化(即还是过去的一贯思维,要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区分开,敌方阵营中也有所谓的好人,这种简单二元对立式的描写还是无助于我们对战争深入的思考,包括我们对日本的严重误读),没有把战争这种极端残酷环境下人性的蜕变展现出来,如果说中国人的描写还算成功,日本人还是简单化的好人坏人,导演并未揭示出大多数日本兵由善变恶的心理动机。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人对那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缺乏反省,总是一味的逃避甚至狡辩。其实这只是针对日本右翼和官方,不可否认,日本确实也出现了不少有良知的作家和导演,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对二战进行反思和批判,就拿我看过的日本影片当中,就有木下惠介执导的《二十四只眼睛》、小林正树执导的《人间的条件》(共五部)、市川昆执导的《缅甸的竖琴》和《野火》、山本萨夫执导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大岛渚执导的《战争上的快乐圣诞》等等,一些总是在网络上无端仇日的愤青们可以看看这些影片,他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同样不遗余力,甚至比中国某些主旋律式的抗日影片要深刻。面对这个曾经侵略过我们国土,屠杀过我们民众的国家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辱骂和仇恨,而是反思。为什么从甲午海战开始我们就一直败在这个撮尔小国之下?“为什么在1943年以前我们拼刺刀拼不过日本人,后来我们专项进行强化训练,可能才可以一对一,以前必须是二对一。日本人在日记本上对自己参加的每一场战役都画有战略图,很多人兜里还揣着小相机。他们的教育程度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军队文盲占99%,”(引用陆川原话)为什么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却用了二十年不到就奇迹般地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挺立了起来,而我们却在二十年后再度走进了一场中国人自己掀起的人间浩劫当中?

台湾禅学大师南怀瑾讲过一段他的经历印象很深:战后我出差日本,劣质皮箱一拉断了,书散了一地,没有人帮忙,话也不通。这时对面过来一个中学生,戴个学生帽还是军帽,我就向他一招手,他就懂了。敬一个礼,一话不说、二话不讲帮我一扛,送到车上……我赶快拿出钱来,他看都没有看,站起来,敬一个礼回头走了。南老感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这个教育都是中国的,这个民族不出二十年就会起来!可中国青年自己呢?-----

有一句话说的好,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还有句话说的更好:记住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从中学会自强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相反,极端愤青的谩骂只不过还停留在祥林嫂式的弱者控诉上,无益于民族的强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守望轩 ( 湘ICP备1701373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8 23:52 , Processed in 0.0669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