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我对1946年-1949年间发生解放战争的了解,更多还是停留在影视剧和历史课本的层面,浅层次,表面化。最近在得到APP 看到一本书《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不是简简单单说只是小米加步枪,不是靠小规模的游击战,是通过系统性、全面性的战略部署,通过一场场精密谋划的战役,一城一地地打下来的。

本书以历史为序,采用史论结合的手法,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回忆录、党史资料等,从 13 个不同侧面树立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次原因,全新更新了我对解放战争的认知。

1、“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战争之初,解放军的整体实力是比国民党的军队有不少差距,但这个差距并没有非常大,国民党的军队并非不可战胜,党中央对战争前的情势有着全局而清晰的分析,相信这场战争将是艰苦的、长期的,但又是能够胜利的,原来的计划是通过5-10的斗争取得全国的解放,但后台战争的发展,大大推进这个进程,用3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这说明共产党的军队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战术上。

2、“蒋介石给国民党打上的死结”。国民党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失去大陆,与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蒋介石给国民党打的死结就是“发动全面内战”,蒋介石要推行独裁统治,就会必然反对国共合作来建国,这条路在当时国家形式和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来看,注定是一条失败的道路。

十年前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还那么弱小,在国共内战中都顽强坚持下来了,经过全民族抗战虽然国民党的军力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更是取得了大发展,更何况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共产党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有了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长期的革命战争也使共产党锻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还企图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共产党问题,又怎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3、“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联合政府”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全民族联合和团结,是大势所趋。联合政府会取消蒋介石一直主张的国民党一党专政,使蒋介石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无论接受还是拒绝都是他无法面对的现实。于是蒋介石选择了内战,想通过战争消灭共产党的军队,达到自己独裁和一党专政的目的。

4、“为全国和平而奋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和平,反而弥漫着内战的阴影。要取得全国的和平,就必然要和国民党的独裁和反和平统治进行斗争,退让和软弱是无法争取到全国的和平。

5、“东北为我势所必争”。抗战胜利后,确立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特别是建立与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方针,是解放战争前期,巩固和发展胜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正是从东北开始的,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

6、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个战术策略,在解放战争里,被淋漓精致地贯彻,成为解放军胜利的致胜法宝。如何打破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毛泽东指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人是一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蒋介石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夺取中共已经控制的中小城市,并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线。这导致的局面是:地占了不少,但主力的部队的兵力损失非常大。

7、“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战争的消耗是非常大,经济上的负担很大,如果战争只在解放区开展,对解放区的经济消耗是非常严重,必然无法持久。如果战争,不断延伸到国民党占领区,就是消耗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能力,从而改变敌我双方的经济实力。

8、“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小米加步枪”并不能准确描述解放军的军力,更多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宣传说法,其实解放战争中后期,随着战场缴获的增多和解放区军事工业的发展,解放军除了没有飞机参与作战外,大炮已是为数不少,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军逊色。战争的胜负最终是依靠军事实力,只强调精神力量就是不尊重客观事实和事物的本质。

9、“英明的统帅方法和作风”。周恩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解放军有一个英明的统帅部是分不开的。当时,全党自觉维护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各战略区负责人高度信任,做到放手不遥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10、“补充的都是俘虏兵”。解放军在战争之初不到130万人,到了1949年战争取得胜利时,兵员增加到500万人,增加了近4倍。全面内战爆发之初,人民解放军的补充主要是动员解放区的翻身农民,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则主要依靠俘虏兵了,到这时,解放战争实际上是共产党用蒋介石送来的人员和武器装备与蒋介石进行作战。

1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里的力量不单是军力,也包括双方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组织动员能力。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但战争不仅仅是双方军队的较量。战争的胜负本质上还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可以说更是决定战争双方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团结了可以团结所有力量:农民工,工人,民族资本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稳定了广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2、“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两种战争就是公开的战争和隐蔽的战争。隐蔽的战争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入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并为公开的战争提供支持;另一种在公开的战争中要防止敌人的渗透破坏。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用兵如神,离不开隐蔽战线的特殊贡献。

13、国民党的不治之症。由于没有组织活动,国民党名义上各级组织健全,但实际上是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也不把组织当一回事。由于不开展组织活动,党员都缺乏基本的认同,党员人数虽然不少,但它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没有组织力也没有号召力,整个国民党其实是一盘散沙。国民党不能团结统一,也与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关。国民党没有一个完整的能够真正武装全党头脑、统一全党意志、集聚全党共识的理论体系。国民党军队虽然人数多、装备好,但说到底是一支无信仰、无明确奋斗目标的军队。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那年今日

2009-09-17 web developer tips (49):将JS函数的左大括号置于新行 (1 个评论)

摘录《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