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人生

学习是最可能的人生捷径

如何去学习,值得好好思量。


如果说,人生成长之路有什么捷径的话,最有可能就是学习。 最近看了一本书《学习的学问》,这是一本讲学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书,作者从他的角度关于学习的思考。学习,并不限定学生时代学业学习,而是泛指在整个人生阶段各个方面的学习,包括专业学习,包括一切关于人的知识。作者认为:通过终生的持续学习,来过好这一生。 学习改变命运 生活在这个比较“卷”的时代,人人都很拼,人人也都很焦虑,都希望突破圈层,走向上升的通道。但上升的路很艰难,大多数的普通人,没有好的背景,没有高的起点,没有好的资源,想要突破,最可能的“捷径”,最可能依仗的方式,就是埋头努力学习了。学习是一种成本最低的成长方法。 ...... [阅读全文]

童年的记忆

童年的点滴回忆。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少年儿童最喜欢的节日。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度过的。10岁前,我和父母住在遥远新疆建设兵团下属的一个团队,一个团的行政区划大概相当于一个县。我父亲是王震领导的驻疆部队的一名军人,转业退伍后就留在了新疆,我母亲是长沙人,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员,因为家里穷,顶替了别人的名字去了新疆,和我父亲组建了家庭。 我父母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先后收养了我的姐姐和我。1975年7、8月间,只有1岁多的我和父母到了新疆。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不是父母亲生的,不过父母对我很好,像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 在新疆那段童年的时光,一直在我的记忆里五...... [阅读全文]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爱是值得去终生学习和实践的课题,值得付出努力和真诚。


标题是我最近看到的一本书的书名:《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这个标题可能让人觉得本心灵鸡汤的书,其实不然,这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讨论爱情、婚姻、家庭的书。看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着女儿也慢慢长成大姑娘了,说不定哪天就要问我有关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了。刚好前几天在得到App上听到这本书,觉得从一个社会学角度来思考这些,给我不少启发。 作者沈奕斐女士,是在两性关系、家庭社会学领域有超过二十年研究的学者,造诣非浅。在2020年的时候,她开设一门网络课:社会学爱情思维课,获得无数好评。本书就是这门课程整理而成的。我想有一天,我女儿到了合适的年龄,我要推荐这本书给她看看,希望可以帮助她顺利走过青春年华。 1.为什么在今天爱情...... [阅读全文]

吾生有涯书无涯

读书,感受小欢喜


今天是读书日,简单回顾下过去一年读书的感想。 1. 好书很多,不再有博览群书的妄念,妄念会徒增烦恼,读了一本感受一本欢喜,就好。 2. 生命有限,一生其实所知浅薄,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吾生有涯知无涯。 3.去年读书日立了一个flag:每周读一本书。这个没做到,高估自己的阅读速度,只读了23本书,还没有达到目标的一半,读书笔记写了15篇,没有做到每本都写,以后要做到每读一本就写一些文字,不是书评,就是读完后的个人思考。只读书不整理思想,没有输出,容易遗忘。 过去一年,读书的思考笔记如下: 1)24个悦读的视角 ...... [阅读全文]

人生如闪电

相对于宇宙的历史,人一生的时间,如闪电般短暂,刹那间光辉的瞬间。


相对于宇宙的历史,人一生的时间,如闪电般,刹那间光辉的瞬间。 最近刚刚看完刘慈欣的小说:《球状闪电》,虽然无法与《三体》这样的鸿篇巨制媲美,但依然发人深省,作者从一个微观粒子的角度,去思考生命和灵魂,给我启发和慰藉。在小说里,我们这个世界,不但存在一个个活生生、可以触摸的“宏观”的人,还存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微观的量子态的人,而且他们也有人的灵魂和意识,只是我们无法感知到。 小说中的科学家丁仪这样看待生命: 我所研究的东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负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亿光年以上,在这两个尺度上,地球和人类都微不足道.....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 [阅读全文]

“守望轩”20年

“守望轩”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一点记录,是我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小窗。


今天是“守望轩”网站创建20年的日子。 如今的互联网仿佛都在朝着web3的方向疾驰,“守望轩”这个诞生在web1.0时代的网站,看上去那么安静而不合时宜。互联网已不再像当年那么开放而自由,很多人,包括我,都沉浸和束缚在一个个巨大的手机APP里,比如微信、抖音。短视频的快感,越来越多的人已没有耐心读一段段的文字了,无论这文字是在书里,还是网络上,这是否是一种进步,或者是退化,都不好说,趋势无法逆转了。 “守望轩”对我个人来说,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一点记录,是我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小窗。 这20年来,通过网络和网站认识很多的朋友,很少的朋友依然在交流,但大多失去了消息,消失在茫茫人海。 人生匆匆过,我今年都四十八岁。在IT行业也打拼22年了。我这40年,运气不错,搭上了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列车,以至...... [阅读全文]

少年的烦恼

少年的烦恼,不单单是少年的,也是父母的。


最近看完连岳写的两本少年读者问答集《少年问答》,感觉挺有意思,给我不少的启发。从一年级的儿童,到大学毕业的学子,各有各的烦恼,对于这些烦恼,连岳先生的回答很接地气,直截了当,不讲大道理,就直接给出他的解决方案,方法可能不见得适合所有少年,不过大方向和思路值得借鉴。 成绩不好一点也不酷。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大多数生活不理想的人,都有相似的三部曲:放纵、懊悔、放纵 学习成绩,是所有孩子都关注的问题,哪怕是成绩差的孩子,也是很在意学习成绩的,哪怕表面上看上去他们表现得无所谓,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好一点。除了少数的天才,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是自我管理做得还不错的孩子,并能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来学习,该预习预习,该上课上课...... [阅读全文]

城市的月光

昨晚的超级月亮,你关注了没? 我仿佛有很久没有关注月亮了,她时常出现在天际,静静地,淡淡的,一点也不张扬,昨晚 […]


昨晚的超级月亮,你关注了没? 我仿佛有很久没有关注月亮了,她时常出现在天际,静静地,淡淡的,一点也不张扬,昨晚可能她比较耀眼的时刻。 白月光,慢跑,微风,此情景,小确幸。 跑步的时候,听书里解读的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这位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认为:人生是荒谬的,人与这个世界关系是荒谬的。因为人渴望获得世界的完整认识,而世界必然挫败人的这种渴望。我们希望人生是有意义的,但到头来却发现人生是一场空,一种虚无,这个就是荒谬所在。 加缪觉得人在面对人生荒谬会有三个选择,但三种选择都不是面对荒谬,而是逃避荒谬: 1.借助宗教的信仰,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杀。 2.给自己的人生设定某种意义,是一种变相的自杀。 3.主动结束荒谬的人生(自杀),是荒谬战胜了人生。 那么面对人生...... [阅读全文]

生命杂感

告别,是人生的一个主题


早上上班路上,在车里,在得到APP里听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虽然是一个科幻的故事,缺蕴含了一个有点宗教意味的问题:我们心爱的人在离世后去了哪里? 作者的回答是:量子幽灵。这是一个科学和宗教结合的解释,有点意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最后不就是分解成原子、分子啥的。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刘效礼先生,曾经说过一句伤感的话,他说:“人的一生,就是所爱之人,不断离去的过程。” 听书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有些动容。告别,是人生的一个主题,最后我们都会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连岳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这一生,必然经历父母向我们告别,我们向孩子告别。越是相爱,告别越痛。这个痛其实是命令,让我们永远记住:为了所爱的人,我们只能过好一生,别无选择...... [阅读全文]

园丁式教育

在我看来,园丁式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自尊自爱自立,也尊重他人;积极乐观去奋斗,努力向上成长;做一个有责任感和独立担当的人。


《园丁与木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育儿读物,是一本比较偏向心理学和进化学的专业书。书里不涉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没有具体告诉父母如何具体做一个“园丁”,比如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培养孩子?这些通通都没有讲;全书通过发展心理学、进化论、脑科学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一个孩子成长规律,试图让每个父母了解一个观念:父母对孩子的一生其实影响有限,而这些“有限影响”很可能还是阻碍? 作者开篇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其生活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 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 [阅读全文]

绚烂的美国梦

所有伟大的小说,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繁华落尽,一场虚无。


昨天读完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小说,是美国大学和中学英文课的必读书,现在是家喻户晓的美国经典文学经典了,小说出版后,很多次搬上了银幕,可见这个小说在欧美国家是多么出名。 村上春树这样评价小说:“作为小说家,我把它看作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标志,然后有时叹息,有时又全身紧张,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始终牵扯着我。说是不可思议也行,但如果小说里没有了不可思议,又有谁去读小说呢?” 我买的版本是著名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翻译的版本,当时还买了本英文原版...... [阅读全文]

微恙琐记

用杂乱无章的文字,记录一段住院治疗痔疮之疾的思考,以此作为纪念。


“微恙”其实就是痔疮,我得这个病应该有30年了,初中的学生时代有了,期间陆陆续续用药物治疗,20年前做过一次注射治疗,不过依旧复发,这20多年来一直被这个病困扰着,时常出血,时常肿痛,没有真正去医院治疗过,查了很多资料都说就算手术也无法保证不复发,没有根治的方法,病发就自己搞点药去缓解。所幸,一直以来这个病对我的生活有些小困扰,但尚不到严重影响的程度,但内心明白总有一天会严重到必须去手术治疗的阶段。前几日,突然肿痛,坐立不安,寝食难安,药物效果不大,于是就想着下决心去治疗,治疗倒不难,现在治疗这个疾病的医疗方法已经很成熟和安全,就是要去面对几日的疼痛。 对这种疼痛的恐惧才让我迟迟没有下决心去治疗。困扰我的不是疼痛本身,是对疼痛的恐惧和想象,这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真相。 ...... [阅读全文]

四个春天

生活里有无限的温暖和爱,也有悲伤欲绝的痛,这就是人生。


记得是去年中秋看过一次纪录片《四个春天》,今天中午又看了一次,虽然是2019年的老片了,今天再看一次依然感觉挺好,挺感动的。这片子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镜头下的乡村景色很普通,但很美,是那种非常宁静的美,让人觉得到那种与世无争的平静。 一家五口人,充满着爱和温馨的家庭,寻常而琐碎的生活片段,长镜头,近距离,多个角度,那么多的生活细节:孩子和父母一起,很融洽,一起爬山,扫墓,吃饭喝酒,贴春联,唱歌跳舞,这一对父母是多么的可爱呀。镜头里的父母,都是很有文艺范的,父亲会十几种乐器,而且大部分的...... [阅读全文]

感恩母亲的节日

女性在生育中付出的代价和尊严值得尊重。


我曾写过文章:父亲不需要节日,但母亲节是每个做母亲的女性应得的节日。 (布格罗 Mother with two babies 1865年作品 :树林中的母亲)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母亲的付出远超过父亲。正因为承担起了生育和抚养的重担,人类才能不断的繁衍,全社会都应该感恩勇于做母亲的女性。每个女性在生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种种痛苦和艰难,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痛并快乐着,是每个母亲的坚强的选择。 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 [阅读全文]

向死而生

活着的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向死而生,去思考每一天的生活,珍惜当下,认真对待每一天。


今天是清明节,久雨的长沙终于放晴;春光明媚,是祭祖扫墓好时节。 我的父亲去世17年了,我的母亲去世14年了。周国平先生说: 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此生活到今日,我面对过三次亲人的去世,我的养父母和我的亲生母亲。最遗憾的是养母,是我在外地出差的时候,她突然去世的,临终都没能见一面,这成为永远的遗憾。亲生母亲的去世,倒没什么遗憾,虽然我...... [阅读全文]